笼养东方白鹳繁殖及行为的研究

来源 :东北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183727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多年来对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迁地保护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北方地区气候条件,对其笼养繁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试验研究气候条件、食物营养、人工捡卵方式、人工孵化以及育雏等方面对其繁殖成功的影响。并采用瞬时取样法和扫描取样法(instantaneous and scan sampling)相结合进行连续记录采样(time sampling),并结合全事件记录法(all occurrence samling),记录其成年个体与幼体的行为类型。统计所得数据利用Excel和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 建立笼养条件下东方白鹳成体和幼体较为详细的行为谱。结论如下: 东方白鹳繁殖期与非繁殖期的食物摄取量有显著差异(p<0.05)繁殖期的取食量远远高于非繁殖期。且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食物摄取量的变化也很大,摄食量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加。东方白鹳的发情时间与气候条件有很大关系,首次交尾和产卵时温度多集中-10~-15℃。在整个繁殖季节内,各种行为活动时间分配比例分别为站立行为49.4%、繁殖行为19.7%、理羽行为8.9%、取食行为6.4%、修巢行为5.7%、打嘴行为5.7%、游走行为4.3%。人工捡卵时卵龄与出雏成功率有一定负相关性(r=-0.393,p<0.05),卵龄与产卵量极显著负相关(r=-0.848,p<0.01),卵龄与产卵期显著负相关(r=-0.653,p<0.05)。 孵化的技术关键是温、湿度,试验结果表明孵化前中期温度保持在37.5~37.8℃,相对湿度为50~55%时孵化结果较好,孵化后期温度下降至36.5~37℃,湿度上升至55~60%。 雏鸟1周龄时初级飞羽(p)、次级飞羽(s)、肩覆羽均为黑色羽芽,无尾羽;两周龄时尾羽为白色绒羽;52~72日龄初级飞羽(p)、次级飞羽(S)、肩覆羽由蓝黑色的羽轴和白色的成羽组成;72日龄以后羽轴不断脱落,成羽不断生长为白色,尾羽为白色羽毛;东方白鹳的三级飞羽始终为白色,羽轴血管丰富,其羽毛参差不齐生长无规律;92日龄以后,羽毛停止生长,颜色与成体相同。雏鸟体长第1周生长最缓慢,第4周和第5周生长最快。第7周以后生长速度放慢,三个月以后不再生长。雏鸟的体重在一月龄生长较快,而且体重增长与喂食量有一定关系,受人为影响较大。东方白鹳为晚成鸟,刚出壳全身裸露,自我调节能力很差,恒温调节能力的发育随着日龄的增长而逐步完善。东方白鹳幼鸟恒温能力发育的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波动期、变化期与恒定期。雏鸟用于休息的时间最多为86.78%,用于身体护理、呜叫及运动的行为次之分别为4.30%、3.87%和2.34%,张嘴、啄食行为所占的比例为1.96%、0.07%,其他行为不足0.1%。
其他文献
环链拟青霉是一种虫生真菌,是皖南宣城敬亭山马尾松林生态系中的优势种,在松林控制害虫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连续14个月在敬亭山的调查,采样和分离共得到环链拟青霉菌
Pin1(peptidyl-prolyl cis/trans isomerase,PPIase)是肽基脯氨酰顺反异构酶。Pin1对植物成花转变和人类癌症等疾病具有调控作用。在对拟南芥Pin1同源基因Pin1At研究中发现,Pin1A
本研究以麝香百合、仙客来为材料,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Mn-SOD基因转入植株中,通过筛选、检测,获得转Mn-SOD基因植株,并研究高温逆境胁迫对转基因和未转基因植株的生理机制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