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古今医案探讨痞满证治方剂组方配伍用药特点

来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tterf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古代及现代医家对痞满病因、病机的认识及痞满治法、方药的演变。搜集整理古代及现代痞满医案,构建古今痞满专题医案数据库,利用数据挖掘方法探究古代、现代医案痞满证治方药规律,为现代临床诊治痞满开阔思路。方法以大型医案类书《医案类聚》为古代痞满医案主要数据来源,以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DATA)和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为现代痞满医案数据来源,将符合选案标准的文献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利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 9软件建立痞满古今医案数据库。使用SPSS Statistics 26.0、SPSS Modeler 18.0等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数据挖掘中的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结果(1)古代痞满医案数据库共纳入医案155则,出自32名医家的35本医籍,其中清代139则,占比94.92%,纳入医案数量从高到低的前3本古籍依次为: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29则)、蒋宝素的《问斋医案》(13则)和何元长的《簳山草堂医案》(10则),共占比33.55%。(2)古代痞满医案数据库涉及方剂16首,累计用方频次33次,涉及和解剂(调和寒热、和解少阳),补益剂(补气、补阴),祛湿剂(化湿和胃、利水渗湿、温化寒湿),祛痰剂(燥湿化痰、清热化痰),理气剂(行气、降气),温里剂(温中祛寒),清热剂(清气分热)等7种方剂类别与13种治法;其中频次≥2的方剂为高频方剂,共有5方,累计频次22次,累计频率66.67%,分别为:半夏泻心汤、六君子汤、平胃散、补中益气汤、理中汤。(3)古代痞满医案数据库涉及中药165味,累计频次1312次,其中频次≥15的中药,共计27味,累计频率62.80%,排名前10位的中药分别是:半夏、茯苓、陈皮、人参、黄连、厚朴、甘草、白术、生姜、干姜;涉及的药物种类共有17类,使用频次最高的是理气药,占总频次的1 8.83%,其次是补虚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分占总频次的16.77%、14.48%;药性方面,温性、寒性、平性药物的累计频次为1208次,累计频率为92.07%;药味方面,辛味、苦味、甘味药物的累计频次为1832次,累计频率为94.09%;归经方面,排名前四位的依次是脾、肺、胃、肝经,累计频次为2798次,累计频率为71.97%。(4)对古代痞满医案数据库中频次≥15的27味高频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在支持度≥10%,置信度≥70%,提升度>1,前项数≤2的条件下,得到二阶关联规则组合7条,排名前3位的药对为黄连=>半夏,枳实=>黄连,枳实=>半夏;三阶关联规则组合17条,排名前3位的药组为陈皮-茯苓=>半夏,枳实-黄连=>半夏,白术-陈皮=>茯苓。(5)对古代痞满医案数据库中频次≥15的27味高频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得到7组聚类与10个公因子,分别为:C1:黄连、枳实、黄芩、干姜、半夏;C2:生姜、大枣、甘草、白术、人参、当归、木香;C3:茯苓、泽泻;C4:陈皮、砂仁、厚朴、苍术、香附、白芍;C5:豆蔻、橘红;C6:苦杏仁、瓜蒌皮、郁金、枳壳;C7:谷芽。F1:半夏、黄连、干姜、枳实、黄芩;F2:郁金、苦杏仁、瓜蒌皮、枳壳;F3:陈皮、砂仁;F4:香附、白芍;F5:甘草、白术、当归、木香;F6:茯苓、泽泻;F7:苍术、厚朴;F8:人参、生姜、大枣;F9:豆蔻、橘红;F10:谷芽。(6)现代痞满医案数据库共纳入医案307则,涉及临床表现(症状与舌象、脉象)114种,累计频次3322次,其中频次≥24的临床表现共计33种,累计频率81.64%,排名前10位的分别是:脘痞、食欲不振、脉弦、苔白、苔腻、脉细、嗳气、疲乏、苔黄和苔薄。(7)对现代痞满医案数据库中频次≥24次的33种高频临床表现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在支持度≥20%,置信度≥80%,提升度>1,前项数≤2的条件下,得到二阶关联规则组合14条,排名前3位的为食欲不振=>脘痞,脉弦=>脘痞,苔白=>脘痞;三阶关联规则组合14条,排名前3位的为嗳气-脉弦=>脘痞,舌淡-脘痞=>苔白,苔白-食欲不振=>脘痞。(8)对现代痞满医案数据库中频次≥24次的33种高频临床表现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得到7组聚类,分别为:C1:苔白、舌淡、大便溏、舌边有齿痕、舌胖、疲乏、脉弱、脉缓;C2:脉细、形体消瘦、苔薄、脘痞、食欲不振;C3:脉沉、大便干;C4:舌淡红、纳差;C5:嗳气、吞酸、舌暗;C6:脉弦、烦躁、口干、口苦、苔黄、舌红、失眠、呃逆;C7:苔腻、脉滑、恶心、苔厚、胸闷。(9)现代痞满医案数据库累计用方频次197次,涉及和解剂(调和寒热、调和肝脾、和解少阳),补益剂(补气、补阴、补血、补阳),理气剂(行气、降气),祛湿剂(化湿和胃、利水渗湿、清热祛湿、温化寒湿),祛痰剂(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温里剂(温中祛寒),消食剂(消食化滞、健脾消食),治燥剂(清宣外燥、滋润内燥),清热剂(清胃热),解表剂(辛温解表)等10种方剂类别与22种治法;其中频次≥5的方剂为高频方剂,共有8方,累计频次123次,累计频率62.44%,分别为:半夏泻心汤、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温胆汤、枳实消痞丸、四逆散、平胃散、黄芪建中汤。(10)现代痞满医案数据库涉及中药229味,累计频次4165次,其中频次≥46的中药,共计26味,累计频率62.21%,排名前10位的中药分别是:甘草、半夏、白术、陈皮、茯苓、黄连、党参、厚朴、白芍、枳壳;涉及的药物种类共有18类,使用频次最高的是补虚药,占总频次的23.60%,其次是理气药和清热药,分占总频次的15.17%、9.51%;药性方面,温性、寒性、平性药物的累计频次为3944次,累计频率为94.69%;药味方面,辛味、苦味、甘味药物的累计频次为5586次,累计频率为90.96%;归经方面,排名前四位的依次是脾、胃、肺、肝经,累计频次为8823次,累计频率为72.50%。(11)对现代痞满医案数据库中频次≥46的26味高频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在支持度≥10%,置信度≥80%,提升度>1,前项数≤2的条件下,得到二阶关联规则组合6条,排名前3位的药对为黄连=>半夏,黄芩=>黄连,黄芩=>半夏;三阶关联规则组合13条,排名前3位的药组为黄连-甘草=>半夏,黄芩-半夏=>黄连,黄芩-半夏=>甘草。(12)对现代痞满医案数据库中频次≥46的26味高频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得到6组聚类与10个公因子,分别为:C1:神曲、山楂、麦芽、鸡内金、砂仁、木香;C2:白术、茯苓、党参、黄芪、陈皮;C3:白芍、柴胡、枳壳、佛手、香附;C4:厚朴、苍术、枳实;C5:黄连、黄芩、干姜、半夏;C6:大枣、生姜、甘草。F1:麦芽、神曲、山楂;F2:半夏、黄连、黄芩、干姜;F3:党参、黄芪;F4:白术、茯苓;F5:白芍、柴胡;F6:厚朴、苍术、枳实;F7:大枣、生姜、甘草;F8:枳壳、佛手、香附;F9:砂仁、木香、鸡内金;F10:陈皮。结论(1)根据古代痞满医案数据库分析得出,古代医家治疗痞满时用方注重对和解剂(调和寒热剂),补益剂(补气剂)和祛湿剂(化湿和胃剂)的使用,高频方剂有半夏泻心汤、六君子汤、平胃散、补中益气汤、理中汤等5方;用药的药性以温性、寒性、平性为主;药味以辛味、甘味、苦味为主;归经以脾经、肺经、胃经、肝经为主;高频药物有半夏、茯苓、陈皮、人参、黄连、厚朴、甘草、白术、生姜、干姜。药对多以半夏配伍①黄连②黄芩③枳实④干姜;药组多以半夏配伍①陈皮、茯苓②枳实、黄连③白术、陈皮④生姜、茯苓⑤干姜、黄连⑥白术、茯苓⑦甘草、茯苓⑧黄芩、枳实⑨黄连、黄芩诸药配伍具有清热、理气、化痰、温里、利水、补气等功效,提示了痞满热结、痰湿、气滞、水停、气虚、里寒等病理特点。组方以调和寒热,补益脾胃,利水渗湿,调和肝脾,燥湿行气,宣肺除满,消食化滞为主。(2)根据现代痞满医案数据库分析得出,本病就诊人群中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比例持平,以中老年人为主。根据临床表现分析得出,痞满的病位在中焦脾胃,多涉及肺、肝两脏,病性以虚、(痰)湿、气逆为主,多表现为脘痞、食欲不振、嗳气、疲乏、吞酸和大便溏,舌质以红舌、淡舌、淡红舌为主,舌苔以白苔、腻苔、黄苔为主,脉象以弦脉、细脉、滑脉为主。现代医家治疗痞满时用方注重对和解剂(调和寒热剂),补益剂(补气剂),理气剂(行气剂)和祛湿剂(化湿和胃剂)的使用,高频方剂有半夏泻心汤、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枳实消痞丸、四逆散、平胃散、黄芪建中汤、温胆汤;用药的药性以温性、寒性、平性为主;药味以辛味、甘味、苦味为主;归经以脾经、胃经、肺经、肝经为主;高频药物有甘草、半夏、白术、陈皮、茯苓、黄连、党参、厚朴、白芍、枳壳。药对多以半夏配伍①黄连②黄芩③干姜;药组多以半夏配伍①黄连、甘草②黄芩、黄连③黄芩、甘草④厚朴、茯苓⑤干姜、黄连⑥党参、黄连⑦黄连、白术⑧厚朴、黄连诸药配伍具有清热、化痰、理气、利水、补气、温里等功效,提示了痞满热结、痰湿、气滞、水停、气虚、里寒等病理特点。组方以消食化滞,健脾祛湿,疏肝理气,燥湿行气,调和寒热,调补中焦为主。(3)古今医家认为本病病位在脾胃,与肺肝二脏关系密切,病机要点为脾胃虚寒,肝气郁滞,饮食内停,痰湿中阻等。通过方药数据挖掘分析得出古今医家治疗痞满时善用温性药,重温脾阳;主用辛味药,辅以甘苦之味。在临床治疗本病时常使用半夏泻心汤、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平胃散等方剂与半夏、茯苓、陈皮、黄连、厚朴、甘草、白术等单味药。常用和解剂,补益剂,祛湿剂等方剂类别和调和寒热、补益中焦、燥湿行气,疏肝理气、消食化滞等组方之法。不同之处在于,由古代医案方剂组方特点分析结果可知古代医家在治疗痞满时更加注重从肺论治,重视肺的气机对于中焦脾胃气机升降的影响,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云:“上焦不行则下脘不通,古称痞闷,都属气分之郁也”,表明痞满的病机在于气机阻滞,同时也强调了肺气运行对于脾胃的影响。由现代医案方剂功效类别分析结果可知现代医家在前人的基础之上治疗本病时所使用的方剂类别更加广泛。通过进一步对古今医家治疗痞满方剂的组方配伍用药特点对比研究分析发现,现代医家在继承古代医家辨病治疗痞满的思路与经验的基础上,在组方配伍用药上又进行了新的探索,现代医家可以借鉴古代医家从肺论治痞满的思路,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痞满的临床诊疗疗效。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理论分析与数据挖掘研究对比分析王琦院士与倪诚教授临床诊疗早泄的学术思想及处方用药规律,验证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的可重复性,并分析倪诚教授治疗早泄处方用药的动态性变化,从而为提高早泄的临床诊疗水平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方法:1.王琦院士与倪诚教授辨体辨病治疗早泄的理论传承研究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查阅文献、跟师门诊学习、学习相关课程等方式,归纳总结王琦院士与倪诚教授诊疗早泄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
学位
目的:探究十五味赛尔斗丸对豚鼠胆固醇胆结石模型的防治作用,并探讨其调控ABCB11和ABCC2蛋白干预胆固醇胆结石形成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4只雄性豚鼠随机分为预防性作用实验和治疗性作用实验两个实验,每个实验各32只。预防性实验:分为4小组,即预防空白组(Prevention normal group,PN)、预防模型组(Prevention model group,PM)、熊去氧胆酸预防给药组(
学位
研究目的:本研究拟对苓泽降压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1级原发性高血压进行临床观察,以期通过严谨的试验方法科学评价苓泽降压汤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判断苓泽降压汤对降低血压、改善生活质量和中医症状等方面是否存在显著优势,初步探索此种干预方式的可行性,从而为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试验提供数据支持,为开展“治未病”及慢病防控干预措施提供较为可靠的数据。研究方法:选取海南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和体检中心符合病例筛选标准的
学位
研究传统中医学的理论,必须先要研究古人的哲学观。随着哲学体系的渐趋完善,在中国哲学指导下的中医学也由单纯的经验医学向形而上学指导下的实践医学过渡,且逐渐凸显了以形上之道来驾驭形下之术的思维模式。所谓“天人”即是形上之道,“分消走泄法”即是形下之术。因此,本文将以叶天士运用分消走泄法为例,展示古代中医学家如何以道驭术。论文正文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主要探究中医的天人观,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首先探讨了中
学位
目的:为全面传承刘燕池教授中医经验,本研究从“道和术”两个方面进行研究。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和名医传承平台进行数据挖掘,收集刘燕池教授访谈、医案、文献等资料,汇集可以体现其道和术两方面的精华内容,以更全面的传承中医经验。方法:本项目依托于科技部2018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于“道术结合”思路与多元融合方法的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NO.2018YFC1704100)采用两种方式对刘燕池教授学术思想进行研究
学位
目的:系统梳理“六经”开阖枢理论的源与流,探究其基本内涵与外延,阐明三阴三阳、气机运动、标本中气等理论与“开阖枢”理论的关系;利用“开阖枢”理论对《伤寒论》太阴病方证进行系统的解读,探讨“太阴为开”与足太阴脾、手太阴肺的关联;基于“太阴为开”理论,探讨陈明教授治疗泄泻与功能性便秘的用药规律,以期对中医临床更为贴切的运用有所裨益。方法:1对“开阖枢”理论的字义、文义、医理进行考究,探究“开阖枢”理论
学位
目的:本研究基于系统层次理论,通过考察《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汉代中医学著作,明确汉代中医学理论中存在的“天—人—脏腑经络”三级结构,并在此基础之上探讨其在汉代中医学诊断与治疗中的具体应用。方法:本研究在对汉代中医文献研究的基础之上,采用系统层次理论的基本思想方法,类比“环境—系统—子系统”的三级系统,考察汉代中医学理论中的“天—人—脏腑经络”三级结构,明确天、人、脏腑经络三个级别之间
学位
背景:锻灶下灰见于《金匮要略》鳖甲煎丸方中,其处理方法为用酒浸锻灶下灰,再煮鳖甲,绞汁纳药末作丸。历代医家大都认为以“锻灶下灰”制得的鳖甲煎丸具有更好的药效功能,因此,后世对于锻灶下灰处理方法的记载大都遵照原方,以“锻灶下灰”煮鳖甲的方法一直沿用到清代。随着炼铁技术的发展和家用炉灶的改造,古代的锻灶下灰已不可复现,现代的锻灶下灰和釜脐墨,不再是古代锻铁炉灶中的锻铁灰或家用炉灶的釜脐墨,而现代的锻灶
学位
目的:1.深入研究“脾”“意”“脾藏意”内涵。2.研究温胆汤对高脂饮食诱导的aMCI模型大鼠的作用机理。3.探索“脾藏意”的现代科学内涵。方法:1.理论研究: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在“中医经典知识挖掘与传播”平台将《黄帝内经》中“脾”与“意”的相关条文全部提取出来,并通过平台进行提炼,归纳得出“脾”与“意”的相关内涵,进一步完善“脾藏意”的研究,归纳总结“脾藏意”的内涵。2.实验研究:将SD大鼠随机
学位
本论文主要包括文献综述及临床研究两部分内容。文献综述:本文回顾了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ow anterior resection syndrome,LARS)的研究进展,对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定义、发病机制、影响因素、评估方法和治疗方法等进行综述。低位前切除综合征以排便异常为主要表现,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心理状态,使患者生活质量明显降低。其症状的产生最可能与肛门局部的肌肉及其支配神经的损伤有关,术前放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