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北坡醉马草种群扩散特征的研究

来源 :新疆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uxcic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和四川西部地区,新疆多分布在天山北坡中部和东部低山草原带,是主要毒草之一。该植物植株高大,结实量大,加之家畜一般不采食,在气候变化和放牧干扰下,醉马草凭借超强的繁殖、扩散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在退化草地群落竞争中占有较强优势,呈现滋生蔓延的趋势,面积不断扩大,使草原生态恶化,同时制约畜牧业的发展。鉴于此,本文以天山北坡荒漠草原上分布的醉马草为对象,研究不同坡位及坡向下,醉马草群落种间关系、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繁殖分配特征、种子萌发特性及生长动态变化规律,揭示醉马草对生境因子的响应规律,预测醉马草种群的发展趋势,为有效控制及防除提供科学依据。经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本论文得出以下结论:(1)各样地群落主要植物种间总体联结性一致均表现为显著负相关,醉马草与大多数物种表现为负相关,初步说明群落处在一个相对不稳定状态。(2)由沟底到阴坡上段醉马草的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聚集分布-均匀分布-聚集分布;由沟底到阳坡上段醉马草的分布格局聚集分布-均匀分布-均匀分布-均匀分布。(3)醉马草株高的增长速率呈现出缓慢增长-快速增长-缓慢降低的趋势,沟底、阳坡醉马草株高最大值出现在6月而阴坡最大值在7月;醉马草分蘖数、株丛径则呈现从小到大又减小的变化过程,在7月达到最高峰。(4)随坡位的升高,醉马草的个体大小、单株种子数、穗数、繁殖投入呈显著减小的趋势,繁殖分配呈增大趋势,繁殖分配在不同坡位间的差异不是海拔影响个体大小产生的,而是海拔直接作用的结果;坡向对醉马草的繁殖特征均无影响。(5)醉马草结实量大,种子对环境胁迫的适应性强,萌发速度快、发芽率为97%±0.034%,其种子的萌发能力与母体植株所处的坡位及坡向无关且不受种子大小的影响。(6)阳坡醉马草实生苗的数量不受坡位的影响,阴坡实生苗的数量与海拔呈负相关;其实生苗的发生量以沟底最多,阴坡次之,阳坡发生量最低;各处理最终幼苗的存活率均较低,仅为高峰期的22%-29%。
其他文献
通过RT-PCR获得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生长激素cDNA基因(cgh),序列研究表明,cgh基因的ORF为633nt,编码210aa.与已公开的cgh相比,有10个碱基的差异,而推导的氨基酸仅
家蚕是重要的经济昆虫,人们利用家蚕已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同时,家蚕也是用于科学研究的模式生物之一。2002 年 10 月家蚕 10 万条 EST数据库的构建及 2003 年 11 月家蚕基
该项研究,在农牧交错带典型地段-河北省承德地区鱼儿山牧场进行.2000~2002年的两个生长季及两个风蚀季节里,以当地主要农田小麦地为对照,利用在退耕地上建植的单播草地(红豆草
线粒体基因组作为细胞核外的一种遗传系统,具有完整性、多态性、自主性和小型性等独特的优点。对线粒体基因组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基因表达的时空调控、核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