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柑橘资源在我国分布范围广且栽培历史悠久,自然界也存在大量的野生、半野生及地方柑橘种质。这些柑橘自然资源变异丰富,经受的人工选择压力小,保留着较多的原始或祖先基因,是柑橘植物系统分类与进化及柑橘种质创新与改良研究中宝贵的材料。本试验对我国特有野生种宜昌橙及2个地方柑橘种质“者竜皱皮柑”和枳雀进行了资源调查,并对宜昌橙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以及2个地方柑橘种质的亲本起源进行了研究。宜昌橙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分析:1.在对15个宜昌橙群体共231份样品进行的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筛选到77对扩增条带清晰、多态性较好的n SSR引物,共扩增出427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位点5.55个。2.对宜昌橙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发现,宜昌橙在物种水平上(Na=5.55,He=0.59,I=1.14,PIC=0.54,R=3.31)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而在群体水平上则偏低(Na=2.25,He=0.32,I=0.51,PIC=0.26,R=1.93)。3.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宜昌橙在群体间和群体内都存在较大程度的遗传变异,分别为46.35%和53.65%。群体间也存在较大程度的遗传分化,Fst=0.46。基因流(Nm)分析表明,宜昌橙群体间基因流动较小,群体间平均基因流为0.59。4.STRUCTURE及UPGMA聚类分析表明,15个宜昌橙群体可分为6大类群。重庆群体JF为类群A;重庆群体KM为类群B;湖北的3个群体XS、YL和FX(不包括个体FX8、FX9和FX10)组成类群C;广西的两个群体XJC和SS组成类群D;贵州的3个群体PY、DYC、ZY及四川群体LS组成类群E;云南群体YJ为类群F;其余3个群体均由6类中的2类组成,为混合群体。5.对各大群体间的遗传相似性和地理距离的对数值进行的Mantel检测表明,宜昌橙群体间的遗传相似性与群体间的空间距离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29,P=0.02*),即地理距离越大,遗传相似性越低,遗传距离越大。6.对宜昌橙群体进行的瓶颈分析表明,无论是在逐步突变模型(SMM),还是在双相模型(TPM)中,很多群体均表现出显著的杂合子过剩,表明它们偏离了突变-漂变模型。Mode shift模型分析也显示,除了JF、XS、SS、PY、DYC、ZY、YJ 7个群体外,其余8群体均偏离了L-型分布,表明这8个群体可能经历了近期瓶颈,即近期有效群体大小锐减。7.叶片表型性状的方差分析(ANOVA)表明,采用的8个叶片表型变量在群体内和群体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叶片表型变异分析表明,叶片大小类表型性状(叶长、叶宽、翼叶长和翼叶宽)变异系数最大,分别为36.75%、34.48%、35.85%、30.91%;叶片形状类表型性状(叶型指数、翼叶长/翼叶宽、叶长/翼叶长、叶宽/翼叶宽变异)变异系数较小,在12.97%-14.13%范围内。8.根据叶片表型性状进行的UPGMA聚类和主成分分析将14个宜昌橙群体分为三大类群。广西群体XJC和SS为类群Ⅰ,叶片大小在14个群体中最大;重庆群体KM为类群Ⅱ,叶片大小在14个群体中最小;其它群体组成类群Ⅲ。叶片表型性状聚类结果中的类群Ⅰ和类群Ⅱ与n SSR的聚类结果是一致的,但是,类群Ⅲ中的11个群体没能区分开来。“者竜皱皮柑”和枳雀的亲本起源探讨:1.9对cp SSR引物和16对n SSR引物的UPGMA聚类分析表明,“者竜皱皮柑”是以橙类为母本,橘类为父本杂交而来。杂交过程中可能有回交的发生,也不排除锦橙作为直接母本的可能。2.10对cp SSR引物和14对n SSR引物的UPGMA聚类分析表明,枳雀的母本为一具有柚类血统的杂交种,父本为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