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已迈入老龄化社会,需要照护的老年群体规模不断扩大。作为世界上失能老年人口数最多的国家,我国正面临着巨大的长期照护服务压力[1]。台湾学者认为,“长期照护”是对因失能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进行的一项长期(一般≥6个月)的照护服务,其主要形式可以分为居家式和机构式[2]。老年人随着生理机能的退化、失能导致其健康水平不断下降,功能性和器质性疾病的发病率增加,使其对卫生服务的需求快速增长。目前,我国对失能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的研究涉及较少,且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多局限于个体及社会经济等因素,缺乏针对性、系统性。本研究旨在分析居家及机构照护模式下失能老年人的卫生务利用及相关影响因素,为社区、机构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供参考依据。 目的:(1)了解不同长期照护模式下失能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及卫生服务利用状况,为社区与机构长期照护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2)分析不同长期照护模式下失能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探讨有效的干预措施,为社区、机构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对金华市的4个社区及4家养老机构,共813名接受长期照护的失能老年人进行调查。问卷包括基本资料、健康状况、卫生服务利用三部分。应用Epidata3.02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包括t检验,x2检验,Logistic多因素分析,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基本状况:813名失能老年人中男性372人(45.8%),女性441人(54.2%);平均年龄(78.62±8.21)岁;无配偶445人(54.7%),有配偶368人(45.3%);文盲/半文盲318人(39.1%),小学250人(30.8%),初中及初中以上245人(30.1%)。居家、机构照护的失能老年人,在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等方面的构成存在显著差异(P<0.05)。(2)健康状况:失能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总得分为(32.01±11.59)分,机构老年人得分(34.29±11.83分)高于居家者(29.87±10.94分)(P<0.05);其认知障碍率为58.4%,机构失能老年人(66.8%)障碍率高于居家失能老年人(50.6%)(P<0.05);视力、听力、语言交流能力障碍发生率分别为44.0%、19.9%、26.6%,不同长期照护模式下失能老年人的视力、语言交流能力存在显著差异(P<0.05);慢性病患病率为88.9%(居家、机构分别为90.2%、87.6%)。(3)卫生服务利用:失能老年人的两周患者就诊率为25.6%,居家者(28.6%)就诊率高于机构者(21.3%)(P<0.05);住院率为47.0%,居家者(52.5%)住院率高于机构者(41.1%)(P<0.05);(4)居家照护失能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影响居家长期照护老年人门诊服务利用的主要因素为文化程度、慢性病数目、生活自理能力、失能时间、卧床状况、认知状况、听力状况;影响居家照护失能老年人住院服务利用的主要因素为月均收入、慢性病数目、健康自评、生活自理能力、失能时间、卧床状况。(5)机构照护失能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影响机构照护失能老年人门诊服务利用的主要因素为婚姻状况、健康自评、生活自理能力、失能时间、卧床状况、认知状况、语言交流能力;影响机构照护失能老年人住院服务利用的主要因素为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月均收入、失能时间、卧床状况、听力状况、语言交流能力。 结论:(1)失能老年人群体呈现年龄大、文化程度低、丧偶率高的三大基本特征,人口学特征和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差异可能是失能老年人选择不同长期照护模式的重要因素。(2)失能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巨大,机构照护失能老年人的健康需求较居家照护失能老年人大。(3)失能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率高于全国老年人平均水平,居家照护失能老年人的卫生服务利用率(就诊、住院)高于机构照护失能老年人。(4)健康状况是影响失能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的最主要因素,其中长期不能自理、认知能力受损是阻碍居家照护失能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的重要因素,慢性病数目多、生活自理能力障碍严重、卧床为居家失能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的主要危险因素。(5)认知能力受损、语言交流能力障碍是阻碍机构照护失能老年人卫生服务利用的重要因素,生活自理能力障碍严重、卧床、听力障碍为其卫生服务利用的主要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