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临时阻断技术是颅内动脉瘤显微夹闭术中非常重要的辅助技术,但是临床证实临时阻断技术并非绝对安全。据报道,动脉瘤术后因临时阻断发生脑血管事件(临床及影像学)的概率为5.2%-19%[1],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很多学者试图通过研究术后临床及影像学的变化来确定临时阻断的安全时限,但是考虑到的因素除了阻断的位置,还包括很多复杂的因素[2]。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颅内动脉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患者性别、年龄、术前血压及脉压差、术前Hunt-Hes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动脉瘤位置、阻断时间、阻断方式等,进一步探讨应用临时阻断技术的动脉瘤患者术前状态的安全临界值,为临床更加合理的应用临时阻断技术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以2001年1月至2010年11月在我院诊治,经头颅CT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经CTA、MRA或DSA明确为颅内动脉瘤并在我院行动脉瘤显微夹闭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参照纳入及排除标准,共入选463例患者,其中应用临时阻断技术的患者152例,未应用临时阻断技术的患者311例,性别构成为男性168例,女性295例,年龄介于14岁到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0.54±10.53岁。大脑前及前交通动脉瘤80例,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动脉瘤29例,颈内及颈内后交通动脉瘤43例。通过查阅相关报道,将与术后缺血事件有可能相关的9项因素包括患者性别、年龄、术前Hunt-Hess分级、改良Fisher分级、术前血压及脉压差、动脉瘤位置、阻断时间、阻断方式等进行统计,为方便运算,对以上因素进行数量化,见表1。所有数据均采用SAS统计学软件进行Logistic单因素及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然后运用SPSS17.0软件对筛查出的因素绘制ROC曲线,从而找到不同状态下发生阻断相关脑血管事件的分界值。研究结果:术后发生动脉瘤临时阻断相关的脑血管事件25例,发生率为16.45%。通过Logistic单因素数据分析得出,年龄、脉压差、改良Fisher分级、阻断时间、阻断方式为发生脑血管事件的高危因素。而通过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年龄、脉压差、阻断时间为影响术后脑血管事件的主要因素。对年龄、脉压差、阻断时间绘制ROC曲线得出进行分析得出不同状态下发生阻断相关脑血管事件的临界值。研究结论:本研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数据分析证实:年龄、术前改良Fisher分级、脉压差、阻断方式、阻断时间为动脉瘤临时夹闭术后发生脑血管事件的高危因素,而年龄、脉压差、阻断时间为其主要因素。本研究通过绘制ROC曲线对不同载瘤动脉的阻断时限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为今后更加安全的进行临时阻断提供了详细的数据支持。而本研究中,间断阻断导致术后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较持续阻断明显升高,与之前的大部分研究结果相悖,其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术中监测技术得以迅速发展,为术者提供了更直观确切的保证,逐渐成为神经外科医生术中应用临时阻断技术的“第三只眼”,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