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溃疡性结肠炎(UC)根据有无上皮的破坏及不同炎症细胞的浸润,可分为活动期和非活动期(缓解期)。长期炎症刺激可使上皮发生不典型增生。目前公认UC并发结直肠癌主要与病程长短和病变范围相关。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结直肠癌(UCACRC)具有多发性、病灶呈扁平浸润灶,边缘不清楚、低分化癌及粘液腺癌多见、发病年龄小等特点。 近几年,人们在分子学水平对结直肠癌(CRC)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较系统全面地了解了CRC的发生发展过程。一是明确APC—β-catenin—Tcf-4途径在CR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APC基因作为结直肠癌的“看门基因”,负责大肠上皮细胞的自稳定,成为结直肠癌发生的限速因子。APC基因、β-链接素(β-catenin)基因或TCF4基因的突变均可导致胞浆β-链接素水平上升,通过与Tcf4的结合而影响核内下游靶基因的转录,最终导致发生结直肠癌。 二是进一步确定TGF-β信号转导途径对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有重要作用。TGF-β信号转导途径有两条主要的通路,即TGFβ-TGFβR-Smad途径和TGFβ-TGFβR-TAB1-TAK1途径。TGF-β与其受体TGF-βRII/RI结合后,依次激活TGF-βRII、TGF-βRI的丝苏氨酸激酶活性,然后活化Smad2、3,后者结合Smad4(DPC4)并转运至核内,通过顺式和反式作用调节靶基因转录。在后一通路中,活化的TAK1分别经MAPKK4/SEK1和MAPKK3/6磷酸化JNK和p38,通过各种转录因子使靶基因转录水平发生改变。此外,被激活的TAK1还可以磷酸化NLK,后者能磷酸化β-catenin:Tcf4复合物中的Tcf4/Lef1,使β-catenin:Tcf4无法与DNA上的靶基因结合,从而负调控该复合物的基因转录作用,最终对细胞的生物学行为产生影响。由此可见,TGF-β信号转导途径对CRC的发生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另外错配修复基因对结直肠癌发生也起了重要作用。错配修复基因(hMSH2、hMSH3、hMSH6、hMLH1、hPMS1、hPMS2)被认为是“看护基因”,负责基因组的稳定性;该系统基因突变即可导致所有基因包括APC基因的突变率增高,最终导致发生CRC。错配修复功能缺陷的主要表型是MIN。除了HNPCC外,15-20%的SCRC中也存在MIN现象。MIN还见于非肿瘤组织中如胰腺炎和UC。 根据所检测的微卫星位点有无改变及改变的数量,通常将结直肠癌分为RER-及RER+两类。对确定RER状态所选的微卫星位点及其数量尚不统一,但多数研究者已认为hMSH2第5内含子中(A)26—Bat-26是识别RER+状态较为合适的指标(敏感性、特异性>98%)。而且,RER+结直肠癌在编码基因序列中存在微卫星改变热点。如 RER+结直肠癌有90%存在TGF6Rll(A)l。突变;B。X基因(G)8的突变率为50%;而hMSH3(A)8、hMSH6(C)8则分别有约40%、30%存在微卫星序列改变;此外,IGFllR基因(G)/CT)。、TCF-4基因()。约有13%、39%-50%的突变。 p53基因的作用与控制细胞周期、参与DNA的修复和细胞凋亡有关。在SCRC中其突变率为60%.80%,突变时间迟。 然而癌的发生发展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大多数CRC从正常粘膜演变为腺瘤进而发展为腺癌的过程中涉及到多个癌基因的激活和/或抑癌基因的失活;UC作为炎症本质是一良性病变,部分长期患者可进展为CRC,但它往往是由相关的扁平不典型增生灶转化来的,其具体机制与多数CRC之间是有差异的;但在这—恶性事件中同样也存在许多基因的改变。国外文献报道UC及UCACRC中MIN的发生时间较CRC中早,但其发生率的差异较大(0%92%);RER+的UCACRC中TGF D R 11(A);。突变率是门%-18%,这明显低于 HNPCC和 RER+的 SCRC中的突变率。IGFllR()。、IGFllR(C)。、TGF p Rll(GT)。、BAX(G)。、hMSH3(A)s、hMSH6(C)s、TCF4(A人在UC及其不典型增生、癌中未见报道。因此本课题对UC病变过程中上述各途径、各位点进行了统一的研究,目的是要了解它们在这一事件中是否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以及其发生在事件的哪一阶段。UC患者的间质中有大量的急、慢性炎症细胞浸润,这种不正常的微环境是否会影响邻近上皮细胞的生长、演变,而使上皮细胞更易向肿瘤转化,与之相关的DPC4基因是否在这过程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国内对此尚无报道。若能在UC进展早期就从分子学水平检测到其癌变的可能性及必然性,这不仅可进一步阐述UCACRC的发病机制,而且也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另外,国外对P53基因点突变及P53蛋白过表达在UC及其不典型增生、癌中的发生概率及发生时间报道尚不统一。这些都是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该实验首先应用微切割-PCR技术对ZI例88个UC标本的正常淋巴结淋巴细胞、间质淋巴细胞、腺细胞的10个微卫星位点进行了SSLP及克隆测序,这10个位点分别是Bat26、TGF6Rll(A);。、IGFllR()s、IGFllR(C);、TGFORll(GT)。、BAX(G)s、hMSH3(A)8、hMSH6(C)8、TCF4(A)9、DPC4(CA)17:对这些标本又进行了P53基因第5、6、7、8外显子的SSCPIHA及克隆测序;另外,就70个U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