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多特征融合的移动对象轨迹预测方法研究

来源 :北京邮电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lo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产生的移动对象轨迹数据的大量增加以及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快速发展,道路交通监控和预测问题在城市交通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运动物体的精确轨迹预测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是影响城市车流量监控、无人车辆调度控制等应用的关键技术。但是,现有的大多数预测方法仅考虑轨迹数据单一的时间特征或空间特征,因此预测准确性受到限制。本文深入研究了基于GNSS数据的移动对象轨迹预测领域,从基于统计学的方法和基于神经网络的方法两大方向开展了理论研究创新和应用实践,融合了轨迹时空特征的多特征轨迹预测方法能够利用轨迹的二维空间信息,又能提取轨迹的时间特征,同时在额外多特征的辅助下,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轨迹的特征丰富性,从而实现对轨迹预测精度的提升。本文主要研究成果与创新包括:1、针对现有的GNSS轨迹特征提取方法效率较低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轨迹时空特征提取网络,该时空特征提取网络包含空间特征提取和时间特征提取两大部分。对于空间特征的提取,首先提出一种一维轨迹序列到二维轨迹图像的生成算法。接着使用带有两个卷积层和两个池化层的空间特征提取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提取轨迹图像不同深度的空间特征;对于时间特征的提取,首先将原始一维轨迹进行子轨迹切割,在此基础上利用单隐层双向长短期记忆网络(Bidirectional Long Short-Term Memory,Bi-LSTM)提取轨迹的双向时间特征。然后将空间和时间特征拼接成时空特征向量。在公开的波尔图真实出租车数据集上进行轨迹时空特征提取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轨迹图像生成算法有效保留了原始轨迹的时空信息。与T-CONV(Trajectory-Convolution)中的图像生成算法相比,在图像生成速率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将轨迹图中轨迹点的完整度平均提高了 111.9%,轨迹图的稠密度提升了61.3%。2、针对现有的轨迹预测方法难以融合多源异构特征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针对文本、GNSS数据等异构特征融合的轨迹预测模型。首先通过词嵌入模型,从轨迹数据中构造出不同的特征向量,利用轨迹画像生成模型得到轨迹分类向量。此外,对于特殊的文本数据,通过地名提取模型得到更复杂的辅助特征。通过本文提出的多特征融合模型,整合了不同维度的向量,增加了预测特征的多样性。在公开的波尔图真实出租车数据集上进行实验,与基于统计学的方法相比,预测误差减少了 10%以上;而与基于神经网络的方法多层感知机模型(Multi-Layer Perceptron,MLP)、循环神经网络(Recurrent Neural Network,RNN)、T-CONV相比,预测误差平均减少了 4.9%。3、结合时空特征提取模型和多特征融合模型,本文构造了一个完整的轨迹预测框架TCL(Trajectory-CNN-LSTM),实现一维轨迹数据的输入,精确预测坐标的输出。为了验证TCL框架性能,本文搭建了一个集成演示平台,整合了轨迹预测、文本地名提取及轨迹标注可视化、轨迹画像可视化三大模块,实现了本地轨迹数据的动态演示。
其他文献
为了缓解城市蓄涝区水位给河湖生态景观、市政排水与水利排涝带来的“竖向约束”,本文通过理论推导和数值模拟两种途径分析了蓄涝区“超蓄”问题.从分析城市排涝泵站设计参数与蓄涝区特征水位的内在联系入手,运用理论推演与雨洪数值模拟验证的方法,剖析不同蓄涝区常水位对城市排涝系统的影响机制,MIKE软件模拟的结果与理论推演出的排涝进程一致.在此基础上,将蓄涝区运行方式归纳为4种典型模式,并针对性地提出排涝应急调度建议.本文主要结论包括:城市蓄涝区的常水位及排涝进程中的动态水位,直接影响水泵运行功效和泵站机组利用率;不同
南水北调中线沿线地质结构复杂,建筑物种类多,监测项目和监测点多,为及时获取工程安全的有关信息,结合中线工程集中控制、统一管理的特性,从计算机网络技术角度,建立了安全监测数据采集、分析模型,设计了分布式数据采集系统,安全监测中心、安全监测分中心、管理处安全监测站安装数据采集软件并开发相应的安全监测应用系统.通过计算机进行自动化监测和控制,实现实时监测、快速分析和监测数据远程控制,实现功能完善、操作灵活、运行可靠、先进实用的目标,大幅度降低监测成本,提升监测效率,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对存在的风险作出正
目前扫地机器人的应用日益广泛,自主移动机器人逐渐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重点。它们不仅实现了工业自动化,也在日常生活中崭露头角。商场、酒店中的引导机器人、图书馆中的分拣机器人都可以极大程度地降低人们的工作量,改善人们的生活。本文以室内自主移动机器人为背景,主要研究了室内环境的地图构建与机器人自主导航等问题,搭建软硬件结合的机器人系统,并从传感器融合的角度提出一种鲁棒性较高的室内地图构建方案,以提升地
本文以国内最大压力值(10MPa)钢岔管水压试验应力监测为例,通过技术创新解决了该压力下内壁应力监测的多项技术难题.对两次水压试验加载循环进行全过程应力监测,监测数据及时动态地反映了各部位的应力状态,保证了试验设备的安全,并通过数据分析得出中厚高强钢板及焊缝区域在经过高水压试验后的应力分布状态及变化规律.
装配式建筑是现代建筑迈入工业化生产方式的代表,也是智能建造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水电行业对于装配式建筑在工程中的运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是由于水利水电施工现场情况复杂多变,难以实现预制件标准化制作.本文通过对水电站鱼道工程的非标件预制梁制作研究,在传统预制梁定型模板的基础上进行结构创新,最终研发出一套用于装配式鱼道预制梁的可调节整体模板,为水电行业非标件预制梁的预制施工提供了一种可参考借鉴的模板设计、组装思路.
水闸被广泛应用在水利工程中,地质条件是水闸建设成败的一项重要因素,地质条件千差万别决定了地基处理的复杂多样.本文以引黄入冀补淀工程老渠村涵闸为背景,根据地质条件,计算了单桩竖向承载力、复合地基承载力,确定了桩长、桩径及桩间距.经过对地基处理方案比较,确定涵闸基础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管桩(PHC桩)与水泥搅拌桩联合处理方法,可以达到良好效果.实践表明:PHC桩与水泥搅拌桩联合处理方法,有施工便捷、安全可靠及经济实用等优点,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水利工程建设可能导致环境破坏、水土流失,需要采取科学的水土保持措施进行防治,同时确保水利工程性能充分发挥.本文以章丘市垛庄水库工程为例,介绍了工程基本情况,分析了水土保持措施,总结了水土保持效果.实践证实,垛庄水库应用的土石工程、植物工程、耕作工程等水土保持措施,能够缓解水土流失、降低洪涝灾害发生频率,达到水土保持的效果,可供其他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借鉴.
本文从管理体制机制、信息化建设、规章制度和技术标准体系等方面,介绍了上海市防洪除涝工程管理的现状;从工程管理现代化、智能化和法治化等方面,分析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完善管理体系、加强基础设施与能力建设、优化工程运维与调度等对策措施,为进一步提高上海防洪除涝工程管理精细化水平提供借鉴.
随着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类智能终端不断出现,全球移动设备的数量大幅度增长,产生了大量的移动流量,基站采集了网络性能指标数据。不同时间段、不同位置的基站采集到的网络性能指标值各不相同,所以,采集到的网络性能指标有不同的时空多样性。同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高速发展,机器学习应用多种领域。机器学习算法善于总结大数据的规律,利用其特性,为建立面向时空多样性的移动网络流量模型提供新的思路。基于以上背景,
老挝南俄3水电站厂房后边坡为典型薄层千枚岩局部夹片岩的强、全风化岩体,开挖卸荷后出现蠕变变形失稳,严重威胁厂房运行及施工期安全.通过监测和地质分析,制定了利用地表水防渗和降低地下水位来控制千枚岩及片岩水接触,以及采用表面、深层锚固来遏制岩体变形的综合处理措施,经多种手段的稳定性分析论证和后续工程监测,确认此治理措施对整体边坡稳定作用显著,总体变形达到运行期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