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祝故事作为我国的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自东晋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六百余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民间的口耳相传与文人艺者的加工创作交互推演,共同将这个美丽的故事推向巷陌之间,舞台之上,稗乘之中,大量大众所耳熟能详的作品纷纷涌现。在梁祝故事的诸多流传方式之中,又尤以戏曲最为引人瞩目。早在元代,即有白朴创作出杂剧《祝英台死嫁梁山伯》,可惜只有剧目留存,剧本已佚。至明代,则有南戏《祝英台》与《英台记》(朱少斋)、《牡丹记》(朱从龙)、《两蝶诗》(王紫涛)、《访友记》(无名氏)、《同窗记》(无名氏)等传奇作品流传。这些戏剧作品在情节关目的安排、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唱词科白的创作及改编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创新与突破,为后世提供了诸多启示,是整个梁祝戏剧乃至梁祝传说群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然而明代关于梁祝戏剧的大部分戏剧资料都未被完整保存,今人已无法探知全貌。本文拟以明代的梁祝戏剧遗存的文献资料为研究对象进行整理与研究,以期对当前的梁祝文化研究作一点补充。本文将在梳理明代梁祝戏剧遗存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文献考据与文本分析等方法比较和辨析明代梁祝戏剧间的不同艺术风貌,勾勒出这一阶段梁祝故事的基本的面貌,并对梁祝故事的主要情节在明代戏剧中的嬗变进行探讨,以发掘戏曲中的情节模式与民间叙事之间交互渗透的关系。全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大致上可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根据吕天成、祁彪佳等剧作家著录的戏剧史料与后世部分学者苦心孤诣所搜索辑录到的珍贵资料对明代的梁祝戏剧所遗存的剧目与散出进行梳理与辨析;第二章则在对梁祝故事情节于明代之前的流变过程作简要溯源的基础之上,重点对明代梁祝戏曲中的“易装求学”、“十八相送”、“合冢化蝶”这几个经典情节进行考论,以探讨梁祝故事的情节模式在明代趋于定型化、经典化的形成过程以及内隐的深层原因与艺术规律,发掘明代梁祝戏剧的价值;第三章则通过研究梁祝戏剧的情节模式的变异情况来重点探讨民间叙事对梁祝戏剧的影响,观照其文人叙事与民间叙事交互渗透的动态过程,发掘保持其舞台生命力的根本原因,力求对现代的戏曲改编与传播工作提供一定的思路与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