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放养鸡就是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根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将传统养殖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根据不同地区特点,利用林地、草场、果园、农田、荒山等资源,实行放养和舍养相结合的规模养殖。通过良好的饲养环境、科学饲养管理和卫生保健措施等,实现标准化生产,使肉、蛋产品达到无公害食品乃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准。利用塑料大棚进行蛋鸡的室外散放饲养,并对其饲养效果的进行研究,此结果对家禽生态放养理论的发展和实际生产都具有广泛的意义。试验目的本研究通过三个试验分别对饲养方式对蛋鸡行为的影响、饲养方式对蛋鸡血液指标的影响和饲养方式对蛋鸡机体发育的影响进行研究。试验方法试验一选择420只相同日龄的未断喙海兰褐蛋鸡雏,随机分为两组,第1组300羽,第2组120羽,分别放入室外大棚环境和室内笼养环境中进行饲养。选择60只作为观察对象,来记录7至10周龄内个环境下目标动物所发生的定义中的行为。描绘蛋鸡行为的发育曲线。试验二中除使用试验一中的目标动物外,另添加一组高密度笼养蛋鸡,共200羽。室外散放组和普通密度笼养组分别于第8、9、10、11周初进行空腹取血,每次在散放组中随机选取4只,普通密度组随机选取4只、每小笼1只进行杀鸡采血。于第13周初对三组蛋鸡进行杀鸡采血:大棚组随机选取4只鸡,普通密度组随机选取4只鸡、每小笼1只,高密度组随机选取8只、每小笼1只进行杀鸡采血。血液采集结束后分离血清,经低温冷冻保存后,通过放射线免疫分析法对血清中的促肾上腺皮质素、β-内啡肽和皮质酮含量进行测定,通过免疫比浊法对血液IgA、IgG、IgM进行测定。试验三中,对散放组及普通密度笼养组蛋鸡的身体发育状况进行测定。分别于饲养期的第7、9、11和13周第一天,于每组中随机选出30只进行胫长、胫围及体重的测量,记录数据。试验结果试验一结果表明,饲养方式对蛋鸡的大部分行为有显著影响。散放组蛋鸡的修饰行为、走动行为和趴卧行为显著高于笼养组,同时其独有沙浴行为和觅食行为。笼养组蛋鸡刻板行为、摄取行为和站立行为高于散放组蛋鸡;各周龄蛋鸡攻击行为和自残行为发生均不明显。7至10周龄散放蛋鸡的啄羽行为发生呈波动性,而笼养蛋鸡的啄羽行为呈递增趋势。试验一中,两种饲养方式下蛋鸡的啄羽、刻板、修饰行为发生次数于7周龄最低,10周龄最高;摄取行为7周龄最高、10周龄最低;8周龄蛋鸡站立和走动行为最低,趴卧行为发生率最高。散放环境中的觅食行为7周龄最高,10周龄最低;各周龄散放鸡沙浴行为变化不显著。试验二结果表明,除8周龄外,散放蛋鸡血液IgA、IgM和IgG含量均高于普通密度笼养蛋鸡;各周龄散放鸡ACTH含量均低于普通笼养鸡、β-内啡肽含量除8周龄外均低于普通笼养鸡,散放鸡血液皮质酮含量7、9周低于普通笼养鸡,而8、10周高于对方。12周龄高密度笼养鸡血液IgA、IgM、β-内啡肽及皮质酮含量与其它两环境蛋鸡差异不显著;高密度笼养蛋鸡血液ACTH含量显著高于其它组、IgG含量显著高于笼养蛋鸡,与散放鸡差异不显著。试验三结果表明,除6周龄蛋鸡外,其余各周龄散放蛋鸡胫长、胫围和体重均小于相应周龄笼养蛋鸡。8、10、12周龄散放鸡体重显著低于同周龄笼养鸡;两组蛋鸡在10、12周龄时胫长差异显著,10周龄胫围差异显著。12周龄时散放鸡的胫长、胫围和体重比笼养鸡分别低3.33%、2.32%和9.81%。两组蛋鸡胫长和胫围的变异系数随周龄的增加而降低,均匀度随之增加,说明两组蛋鸡骨骼发育程度较接近,且个体间的差异相对较小;虽然两环境蛋鸡在试验初期体重变异系数较高、均匀度稍差,但随着周龄增加,蛋鸡体重变异系数随之降低,体重均匀度升高,达到较好的水平。结论1.饲养方式影响蛋鸡的行为表现。散放组蛋鸡的福利水平高于笼养组蛋鸡。2.饲养方式及饲养密度影响蛋鸡抗应激能力和免疫力。散放组最好,普通笼养组次之,高密度组最差。3.饲养方式影响蛋鸡的生长发育。笼养组的生长发育指标高于散放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