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工业化、城镇化的背景之下,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各地区对土地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在以人为本的基本国策之下,首要解决的就是粮食安全问题,当前中国人地矛盾显著,合理利用耕地后备资源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而针对耕地后备资源的经济潜力评价,能够为区域耕地占补平衡、土地整治、土地规划以及开发提供依据,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区域整体发展的规划布局,对区域粮食安全的保障和资源的可持续、稳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借鉴国内外专家学者关于土地评价工作的研究成果,以余江县为例,基于土地供给理论,从土地自然供给角度下对土地自然宜耕性作出评价,确定余江县耕地后备资源的范围;同时从土地经济供给的角度对耕地后备资源的经济潜力进行评价分析,确定其经济潜力值。土地自然宜耕性的评价主要按照相关规程的要求,采用“限制性因子”法判断土地的宜耕性,共确定了1210.78公顷、涉及830个图斑为可开垦后备资源;在此基础之上,从可持续发展理论、区位理论、资源禀赋论等理论出发,构建符合余江县耕地后备资源经济潜力的评价因子,并利用余江县历年土地开发项目作为样本数据,验证、筛选因子与经济潜力之间的相关性,最终确立了自然潜力、水源条件、交通条件、居名点距离、城镇化率、土地垦殖率、投入产出比共计6个因子作为经济潜力修正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运用GIS技术将基础资料矢量化,并对评价单元空间分析,获取评价指标值数据,通过加权求和法得到830块耕地后备资源的经济潜力值,同时将潜力等级划分为三级,其中一级潜力区309.15公顷、二级潜力区449.35公顷、三级潜力区452.28公顷,并就余江县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经济可行性进行分析讨论,并结合余江县现状提出一定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