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等职业教育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技能型、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尤其是在我国“三农”问题亟待解决、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的宏观背景下,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愈发显得重要。中等职业教育不仅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而且也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新农村建设提供重要保障。但近些年来,由于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普通高中热的冲击,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冷淡,就业形势的严峻以及中等职业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等原因,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出现了滑坡的现象。虽然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扶持政策,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形势并不乐观。一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态势不稳定,与高中阶段教育中普通教育相比,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相对落后;二是中等职业教育投入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协调,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三是中等职业教育教、管体制落后,难以培养出适应市场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如果上述状况得不到有效地改善,这将非常不利于我国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会严重影响农村劳动力的稳定转移,从而制约“三农”问题的解决、滞缓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进程,最终将会阻碍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如何合理、有效地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地方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致力于以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为基础,运用现代计量经济学方法,结合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对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以期有助于对中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进行分析和判断,为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依据。论文首先对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及模型进行了阐述和梳理,为研究中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然后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阐述,结果显示,中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互为影响,但存在着不协调。为了更好地印证中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论文运用现代计量经济学方法,建立了相应的计量模型,并采用省级面板数据对其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中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确实存在着不协调,且东、中、西部地区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最后在实证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就如何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