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工业化和商品化的发展,十九世纪的英国已然进入“消费社会”。且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正处于冲突和变革的转型时期,在金钱至上的社会里,道德贬值,人们开始面临着普遍的信仰危机。对社会变迁高度敏感的爱略特开始在她的小说中描写消费主义影响下的维多利亚中产阶级。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认为,在物品高度丰富的消费社会中人们消费的不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更多的是商品的符码价值,其明显地代表着人与人之间地位,身份和声望的差异等。对物质的过度追求会导致人们失去理性,人与人的关系变得冷漠,在消费社会的背景下人们的心灵和行为逐渐被异化。乔治·爱略特在其代表作《米德尔马契》中展现了广阔的消费文化图景,塑造了罗萨蒙德等多个被异化的消费主义者形象,反映了消费主义泛滥的文化现象和她对消费文化的担忧,并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抨击。本文试图通过对爱略特的力作《米德尔马契》中消费文化的研究和对其中被异化的消费者形象进行剖析,来窥探出爱略特对中产阶级及其代表的消费主义价值观的态度和爱略特自身对克服消费主义和其异化作用所持有的消费伦理观。在爱略特看来,要走出消费异化的困境,需要确立“宗教人文主义”,讲求责任与同情的消费伦理观。本论文由三个部分组成:导论、正文和结论。导论部分简要概述了乔治·爱略特的文学地位及成就,以及国内外学者对爱略特作品的研究成果,由此引出本文的研究方法,现实意义和重要性。正文由三章构成:第一章从总体上分析了维多利亚时期的消费文化。具体地说,十九世纪的英国社会当时已然已经进入消费社会阶段,而对鲍德里亚有关消费社会的理论的分析则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消费文化和消费社会的具体特征。同时《米德尔马契》中的拍卖会现场人们集中性的非理性消费行为则是当时维多利亚时期消费文化的一个缩影和具体体现。第二章旨在分析以罗莎蒙德,利德盖特和布尔斯特罗德等为代表的几位中产阶级主要人物,在消费主义的背景和影响下表现出的不同程度的异化现象和其被异化的原因。通过对其非理性的消费行为及其他被异化的行为的详细分析,可以推测出爱略特对消费主义持有强烈的批判态度。第三章集中讨论了爱略特如何以多萝西娅和高思一家人所代表的“宗教人文主义”精神作为对消费社会日渐冷漠的社会关系的反应,从而揭示出爱略特所持有的消费伦理观。在爱略特看来,在宗教人文主义指导下的讲求克己,责任和同情的伦理力量是矫正资产阶级以自我为中心的道德疾病的有效疗法。结论部分总结概括了《米德尔马契》中体现的消费文化和爱略特为抵制消费主义和拯救异化的人物而采取的消费伦理观。同时指出,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市场经济逐渐走向成熟的大环境下,从消费文化和消费伦理观角度对乔治·爱略特进行重新审视和研究将对指导现今中国消费社会下消费群体的消费行为和进一步构建和谐社会有一定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