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的性别差异和性别歧视现象一直是语言学家尤其是社会语言学家讨论的热点话题。性别歧视,是以性别为基础而产生的一种歧视现象。它是指一个性别成员对另一个性别成员的歧视,既包括对女性的歧视,也包括对男性的歧视。但是,更为经常地指对女性的歧视。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病疾,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性别歧视都有着深刻的文化渊源和社会影响。本文拟从语言、文化和社会三个不同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进行系统描写、分析与比较,以期有助于深化对语言歧视现象的认识,提高避免使用歧视性语言的自觉性,促进语言和谐和社会和谐。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全文的绪论。首先对“性别差异”和“性别歧视”等基本概念进行了说明和界定。然后,对英语和汉语中性别歧视研究的发展情况和主要成果分别作了简要回顾和综述。关于语言性别差异,人们早就注意到它的存在。但在20世纪中叶以前,人们对于它的认识主要还是感性的,是模糊的。在西方,20世纪60年代的女权运动,深化了人们对语言性别差异的认识,激发了人们研究语言性别歧视,最终消除语言性别歧视的兴趣和决心。但初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男女两性用语差异方面的考察上。在中国,对于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研究起步更晚,80年代之后研究渐多。就全球而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对语言与性别关系的研究进入系统研究时期,语言中性别歧视的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消除语言性别歧视的重要性。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借助前人的研究成果,对英语和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进行系统比较研究,试图通过这种跨文化的比较,更好地透射出语言性别歧视背后的文化和社会促因,进而促进有关避免语言性别歧视发生并逐渐消除语言性别歧视的对策的研究和制定。第二章和第三章是本文比较研究的基础。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别对英语和汉语中的语言性别歧视现象进行了描写:男性词泛化,男先女后的词序,女性词语的“贬化”发展,阳性代词,构词与造字,以及性别歧视在姓名与称谓、英汉语谚语及习惯用语中的体现。通过大量的英语和汉语的实例描述可见: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在英语和汉语中的存在远比人们通常想象的更多,更普遍,其中一些是人们平时根本无意识的。第四章是本文的核心。通过比较,作者一方面指出了英语和汉语在性别歧视方面的四点共性,并从生活环境、文化和社会三个角度对这些共性作了分析和说明。另一方面,关于英语和汉语在性别歧视方面的差异,作者认为由于英语和汉语的语言类型差异,因此导致性别歧视的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英语属于屈折语,性别歧视主要表现在:通常用表示男性的词或词缀指男女双性,或用阴性后缀或复合的方法构成对应的阴性词,汉语是孤立语,性别歧视主要体现在:一些贬义词是通过加“女”字旁的方式来表示的。作者同时指出历史、宗教、传统思想等文化因素对英汉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在第五章中,作者认为性别中立化的语言才是真正和谐的、无性别歧视的语言。为此,作者就如何避免并逐渐弱化语言性别差异作了策略层面的探讨,并提出了一些颇具可行性的建议。第六章是全文的结语部分,作者明确指出,消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是颇值关注的问题,应该尽快解决的问题,但它绝不是一个一蹴而就即可解决的问题。语言的约定俗成性不能忽视,不能急于求成。应该扎扎实实地从社会和语言两个方面努力,首先应该从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提高所有社会成员对语言差异和语言性别歧视的认识,教育社会成员自觉地避免使用歧视性语言。其次,语言工作者应加强对语言差异和语言性别歧视的研究,找到问题所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分期分批制定中立化的可选择性语言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