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乔治·阿特伍德(George E.Atwood,1945-)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精神分析的主体间理论的建构者之一。他在精神分析的主体间理论的创建和临床治疗实践上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理论方面,阿特伍德提出主体间场这一概念,他主张人格的基本结构是个体的经验组织原则,人格发展指的是个人经验的结构化过程。阿特伍德将潜意识分为三种类型:前反思潜意识、动力潜意识、未确认潜意识,并认为经验组织原则处于前反思潜意识水平。阿特伍德提出梦是创造性象征作用的核心,妄想是发生于个人的湮灭状态中的一种长时间的梦。他认为创伤是一种难以忍受的和难以言说的经历,经历过创伤的个体常常通过分裂主观经验来处理情感创伤,面对极端创伤,患者经常通过梦来净化创伤的灵魂、在主观世界冻住时间、与他人隔离。移情是指患者对分析关系的主观体验的一种组织活动,反移情是指分析者的主体性结构如何塑造了他对分析关系的经验,尤其是对患者的移情经验。阿特伍德提出在移情与反移情的相互作用中,会出现主体间连接和主体间分离两种基本情况。他指出分析师的反思自我意识和对自己主观世界的组织原则的去中心能力会影响这一过程。在精神病理学方面,阿特伍德认为疯狂(即心理障碍)产生于关系和联结的消失,是存在感受到威胁的表现。他主张躁郁症中的躁狂状态产生于人性中失去或者被中断的可能性。阿特伍德强调早期抚养方式对抑郁症的影响,并否定了内源性抑郁这一说法。阿特伍德认为,选择自杀是对世界否定自身的一种服从,是对自己存在感被忽视的一种抗争。关于精神分裂症,他提出具体的精神分裂现象-不是产生于内心的病理,而是产生于特定的语境。在临床实践方面,阿特伍德创造性地用临床案例探讨心理治疗与哲学的交织关系。他认为心理治疗是一种人文科学,并提出未来心理治疗的三个发展方向:关注现象学;将心理治疗实践扩展到最严重的心理障碍范围;精神分析的主体间心理治疗的发展。阿特伍德提出咨访双方是平等主体的心理治疗立场,并表明精神分析的主体间心理治疗是一个将患者的主观世界展开、阐明并转化的过程。阿特伍德的主要贡献包括与斯托罗洛等人合作创立精神分析的主体间理论,形成独特的精神病理观,提出未来心理治疗的发展方向,丰富精神分析的主体间心理治疗的实践经验与案例。阿特伍德的主要局限在于很少有独立的理论成果、明显的超自然倾向以及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