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凤武脾胃病学术经验总结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来源 :中国中医科学院 | 被引量 : 27次 | 上传用户:1liuxiewei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张凤武主任医师为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从医40余年,治疗脾胃病的经验颇具特色。本人作为其学术经验继承人,有幸拜张老为师,通过临床跟师学习、收集总结医案、与老师访谈、检索查阅相关论文书籍等方式,梳理张凤武主任学术经验渊源,总结其有关脾胃病治疗的学术特色,从而继承发扬名老中医的临证经验。张师尤其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治效果最佳,从“脾虚”、“血瘀”、“邪毒”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并以此为法创立“健脾化瘀解毒方”,通过临床试验研究,探讨张师健脾化瘀解毒方治疗脾虚气滞、挟瘀毒内阻证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从理论研究和临床试验研究两个方面系统总结老师治疗脾胃病学术经验。1理论研究方面通过搜集文献,整理老师临证医案、医话,精读四部经典和老师学术相关的书籍,导师授业与本人侍诊,形成既符合临床真实情况又反映导师脾胃病学术观点的经验总结、学术思想。2临床试验研究方面对张凤武主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方(健脾化瘀解毒方)进行临床研究。本研究病例来自于2014年6月-2015年10月期间至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医院国医堂张凤武主任门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9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经胃镜及病理结果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为脾虚气滞、挟瘀毒内阻证。利用spss19.0软件进行随机分组,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治疗组:给予张氏“健脾化瘀解毒方”;对照组给予胃复春片。两组均治疗3个月后,比较对临床综合疗效、中医症状积分、胃镜下黏膜评分、组织病理疗效、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等指标变化的观察,探讨健脾化瘀解毒方治疗脾虚气滞、挟瘀毒内阻证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结果]1理论研究方面1.1张凤武主任脾胃病学术经验的渊源张师的学术经验渊源于中医古籍经典理论、历代医家及当代名医的临床经验。张师认为《内经》中关于脾胃的理论是较为全面和系统的,是后世“脾胃乃后天之本”理论的渊源。张师在临床治疗各种疾病时,除辨证施治外,总不忘以调理脾胃为根本,注意顾护胃气,体现“脾胃为后天之本”的思想。《金匮要略》中强调“四季脾旺不受邪”,脾胃健旺,后天气血生化之源充足,则正气充盛,体质强健,能抵御外邪的入侵。“治肝实脾”理论出自《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本条所论,在临床运用上很有指导意义。张师遵循《伤寒论》中对脾胃病变病因病机的阐述及顾护脾胃是《伤寒论》治疗六经病关键的治疗思想,在治疗各经疾病中均贯穿着养胃气、存津液的学术思想。《伤寒论》对于寒热错杂、阴阳失调所引起的脾胃病用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等治疗,体现了仲景重视调理脾胃气机升降的学术思想,现在用之临床,仍每每获效。《临证指南医案》书中首提胃阴学说,治疗以甘凉柔润,滋养胃阴为主。张师在临床应用中,对症见胃阴虚证的患者,常用麦门冬汤、增液汤、沙参麦冬汤、玉女煎等方治疗,取得良效。清代医家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治疗三焦病证方面,提出了“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著名论点,张师认为凡是以恢复中焦脾胃功能为最终目的的治则皆可谓吴鞠通所论及的“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中焦如衡”,采用升降同调、寒热并进、燥湿相济、补泻兼施的方法,以使中焦如衡,恢复脾胃的功能。张师临证许多辨治方法、经验都根源于《脾胃论》的思想。1.2张凤武主任治疗脾胃病经验总结导师对脾胃病的病因病机有独到的见解,其认识来源于《内经》、《金匮要略》、《伤寒论》、《临证指南医案》、《温病条辨》、《脾胃论》等中医经典著作及当代各位名家经验。张氏认为脾胃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有四个方面: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因滞而病;多种因素损伤,易致脾胃虚弱;久病入络,瘀血阻滞;内外相引,湿邪致病。张师认为准确的把握治疗原则,对治疗脾胃病非常重要,临床总结出张师治疗脾胃病特色有:注重通降论,以“通”祛疾;脾胃合治;脾胃分治;注重气血辨证论治;坚持标本论治:注意治胃病不忘健脾除湿热;注重调和肝脾;从心治脾。张师结合40余年临床经验,将六经辨证、脏腑辨证、三焦辨证融会贯通,根据以上治则治法总结出辨治脾胃病十法,即散寒温胃法、补气健脾法、消积导滞法、清胃安中法、和中醒胃法、疏肝和胃法、升清益胃法、降逆调胃法、化瘀通络法、滋阴润胃法。张凤武主任对胃镜下不同表现的7类胃炎,根据中医学“胃痞、胃痛”等证记载,对其有明显临床表现者,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疗方法,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建立在治疗脾胃病的认识基础上,张主任对肠炎的治疗亦具特色。其辨治特点为:分清标本虚实;注重气血两调;把握温清并用;善以燥润相济;通涩结合、两相其美。2临床研究方面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Hp阳性感染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综合疗效比较,经统计学检验,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03669,P<0.05)。两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症状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症状积分均显著下降(P<0.05),其中治疗组症状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前后胃镜下黏膜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胃镜下黏膜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胃镜下黏膜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病理疗效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胃黏膜萎缩积分、肠上皮化生积分和异型增生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上述各项病理积分均显著改善(P>0.01),其中治疗组治疗后萎缩程度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肠上皮化生积分和异型增生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比较,治疗前治疗组Hp感染例数为30例(68.18%),对照组为27例(62.79%),两组间的Hp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Hp阳性9例,根除率70.0%;对照组Hp阳性14例,根除率48.15%,两组根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22723,<0.05)。安全性评价,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在服药过程中均未出现发热、皮疹等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查未见异常。[结论]张凤武主任熟读各种中医典籍,吸收各医家学术精华,形成了其治疗脾胃病的学术经验特色。中药健脾化瘀解毒方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症状及病理均有所改善。健脾化瘀解毒方治疗后一方面可以明显缓解患者胃痛、胃胀以及嗳气、纳呆、疲倦和嘈杂等不适症状,并能改善胃镜下胃黏膜局部循环,另一方面还能促进萎缩腺体恢复,缓解胃黏膜炎症状态,并有效提高Hp清除率。
其他文献
用熔融缩聚法合成了一系列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co-对苯二甲酸环己烷二甲醇酯)-b-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PBCG),用NMR,GPC,DSC,TGA及力学性能测试等方法表征了材料的结构与性能。G
随着我国政府对于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市场的进一步放开,越来越多的社会投资者开始青睐于投资医疗机构,设立民营医院。本文即针对民营医院设立过程中存在的若干法律问题进行
研究了不同工艺条件下,丁二酸和1,4-丁二醇直接酯化过程中,酯化率与四氢呋喃生成率随时间的变化。通过控制搅拌速度、反应温度及1,4-丁二醇/丁二酸物质的量比,讨论了不同因素对酯化
碳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以其优异的性能,在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由于树脂基体具有粘弹性,使其合成的复合材料也表现出粘弹性行为。蠕变是材料粘弹性行为中最典型的一类现象,因此
【背景】深海环境复杂多样,蕴含着丰富的真菌资源,为深海真菌结构新颖代谢产物化学及生物活性研究提供了新契机。【目的】对南海深海环境来源真菌进行初步鉴定和代谢产物活性
目的探讨监测活化凝血时间(ACT)对冠状动脉造影+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支架置入的术中和术后肝素剂量的评价:方法应用ACT机监测行PTCA及支架置入术的175例患者,根据ACT值及时
提出了一种集成直接横摆力矩控制(DYC)与驱动防滑控制(ASR)的四轮驱动电动汽车稳定性控制系统,协助驾驶员在紧急情况下保持对车辆的控制.采用变论域模糊控制策略,利用其内在固有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问世以来发展非常迅速.ACEI最早作为扩血管降压药而开发,随着应用和研究的深入,其独立于降压作用之
本文计算了通化地区常见的温室大棚热负荷,通过对传热损失、渗透热损失以及地面热损失的计算,选择出合理的采暖装置。
制度变迁的不完全性会随着边际效应而显现出来,以此作为分析的视角,不能发现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变迁存在着微观经营产权确立的不完全性和微观经营组织重塑的不完全性。由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