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癌症是当代医学的难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一般而言,癌症的发生往往与某些特征标记物的表达息息相关。然而,这些标记物在细胞内的表达量过低,常规检测方法往往得不到满意的结果。因此,开发具有信号放大功能的高灵敏检测探针,对这些特征标记物的早期检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就癌症治疗而言,目前发展了一系列有机或无机纳米材料用于药物递送体系的构建。然而,这些纳米材料仍受到明显的细胞毒性、结构不稳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癌症是当代医学的难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一般而言,癌症的发生往往与某些特征标记物的表达息息相关。然而,这些标记物在细胞内的表达量过低,常规检测方法往往得不到满意的结果。因此,开发具有信号放大功能的高灵敏检测探针,对这些特征标记物的早期检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就癌症治疗而言,目前发展了一系列有机或无机纳米材料用于药物递送体系的构建。然而,这些纳米材料仍受到明显的细胞毒性、结构不稳定性和非特异性的挑战。此外,复杂的制备过程,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它们的临床应用。近年来DNA纳米材料因其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可编程性,且易于修饰等特点被广泛用于生物分析及药物递送。基于此,本论文拟利用DNA纳米技术构建高灵敏的检测平台,同时开发多功能的新型DNA纳米自组装体用于联合抗癌治疗,并最终实现癌症的诊断和治疗一体化。主要内容如下:1.级联放大介导的原位热点组装用于micro RNA的检测及分子逻辑门的构建:Micro RNAs(mi RNAs)的检测通常是采用单一信号放大策略与多种检测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但这些方法往往受限于其灵敏度和选择性低,使得检测结果并不理想。本工作将双链特异性核酸酶(DSN)辅助靶标循环和催化发夹组装(CHA)反应相结合,构建了一种级联信号放大免标记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用于mi RNA-141的高灵敏检测。该传感器具有出优异的重复性和稳定性,其检测限为25.1 a M,线性范围为0.1 f M-10n M,同时能够准确识别单碱基错配的mi RNA-141。最后,该传感器被成功地用于MDA-MB-231细胞内mi RNA-141的定量检测。在此基础上,本工作还构建了AND和INH两种逻辑门。其中,AND逻辑门可进一步实现癌细胞中mi RNAs的初步定性分析。因此,本工作构建的生物传感器在与mi RNAs相关的临床诊断和生物化学研究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2.多功能的适配体-DNA聚环链纳米载体用于耐药白血病的协同靶向治疗:化疗作为癌症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由于其传递效率低、副作用较大,尤其是长期使用产生的细胞多药耐药性(MDR)常常导致治疗效果不尽人意。另一方面,尽管已有大量有关DNA纳米结构作为药物载体的报道,但DNA纳米结构的自组装效率低导致其结构成分复杂,且目前的纯化方法(包括离心、透析、凝胶电泳)往往会对其结构产生破坏或污染。在此,本工作利用可循环的磁分离技术构建了一种高纯度的适配体修饰的DNA聚环链(Apt DPCs),并联合化疗和基因治疗,实现了MDR白血病的靶向协同治疗。当负载Dox的Apt DPCs被MDR白血病细胞特异性摄取后,在溶酶体酸性环境下,Dox迅速被释放,并逐渐扩散至细胞核中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同时,反义DNA可特异性地与耐药蛋白(MDR1)的m RNA杂交,抑制其表达,从而防止Dox被泵出,增强MDR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体内和体外结果证实,Apt DPCs不仅可以实现药物靶向递送,而且可以协同基因治疗显著提高MDR肿瘤的化疗疗效。这为开发耐药肿瘤靶向纳米治疗平台开辟了新的途径,并且在临床领域具有重大意义。3.内源性m RNA触发的DNA-Au纳米机器用于原位成像和靶向多模式协同癌症治疗:癌症的精确诊断和精准治疗是提高癌症患者治愈率的关键。然而,构建一种集诊断和治疗于一体的多功能肿瘤诊疗纳米平台一直是一个棘手的挑战。在此,基于熵驱动的DNA链置换反应,本工作构建了一种多功能DNA纳米机器(Apt-DNA-Au)用于癌症相关生物标志物的原位成像和多模式协同抗肿瘤治疗。所设计的纳米机器以Au NPs为载体,并将三组分DNA杂交体、单链燃料DNA和MUC1适配体通过AuS共价键固定在其表面。当Apt-DNA-Au特异性地进入MCF-7细胞后,在目标物的触发下,通过DNA级联链取代反应Cy5荧光恢复用于目标物的原位成像,从而便于在治疗过程中实时监测肿瘤动态变化。在这个过程中,纳米机器构象的改变及肿瘤部位的酸性环境刺激,有利于化疗药物Dox的精准可控释放。同时,释放的反义DNA可下调生存素蛋白的表达,进行基因治疗。此外,在660 nm激光照射下,聚集的Au NPs和负载在G-四联体中的光敏剂分别产生高温和活性氧,用于光热治疗(PTT)和光动力治疗(PDT)。体内和体外研究表明,Apt-DNA-Au不仅可以联合化疗、基因治疗、PTT、PDT协同治疗乳腺癌,而且有助于肿瘤的精确诊断和成像引导的肿瘤精准治疗,为诊疗一体化纳米平台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其他文献
圆偏振发光(CPL)在3D显示、信息加密存储和生物探针与成像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CPL材料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手性发光液晶材料兼具高度螺旋组装有序性和发光能力,是一种极具潜力的CPL材料。现有的有关液晶CPL材料的研究主要侧重在通过选择性反射CPL、能量传递CPL放大策略以及响应型CPL材料方面,对如何通过手性分子的结构优化提高掺杂液晶材料的圆偏振发光性质的研究报道较少。本文以不同给
由于页岩气以吸附和游离的方式赋存于有机质泥页岩及粘土矿物表面,在页岩气的开采过程中,会携带出大量的砂砾。随着开采时间的增加,砂砾撞击管壁的次数也会随之不断增加,必然会对开采设备造成损坏,发生事故。因此为了探究冲蚀因素对于冲蚀的影响,本文将从实验的角度探究各因素对冲蚀规律的影响。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总结目前国内外冲蚀装置,在比选各类冲蚀装置优缺点后,自主设计一套气固两相冲蚀实验装置。该装置由气源
数字岩心具有与实际岩心对应的孔隙性和组分特性,前人在其基础上对岩石电性、声学特性、核磁共振特性、渗流特性,放射性特性等微观性质进行研究,可以很好地避免常规岩石物理实验对实际岩心的伤害,重复利用。本文通过X-CT扫描法获得碳酸盐岩和砂岩的岩心图像,进行二值化后重建三维数字岩心,获取骨架和孔隙的位置信息,建立饱和多相流体模型,对碳酸盐岩心进行放射性特性模拟。与常规岩石物理模拟不同,基于数字岩心的粒子传
近十几年来,随着全球油气勘探水平不断成长,低阻油藏的储量和产量的不断增加,在实际勘探过程中的占比逐渐增大。形成低阻油层的原因复杂多样,如地层水矿化度的变化,粘土附加导电等。低阻油层的成因往往复杂多样而难以直接的解释。国内目前对于低阻储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砂岩低阻储层部分,而针对碳酸盐岩低阻储层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与常规油层的测井响应对比,并结合研究区域地质构造环境,对低阻储层进行测井响应分析,判断其
随着石油勘探开发的程度不断加深,火山岩储层越来越多的引起人们的注意。二连盆地乌兰花凹陷是华北油田近年来勘探开发的新区块,在乌兰花凹陷的火山岩储层中发现了工业油流。作为可采储量评价的基础,后续开发方案设计的关键环节,对火山岩储层进行有效性评价,就显得尤为关键。本文通过岩心资料及测井资料结合试油资料对火山岩储层进行测井评价,发现储层岩性主要为花岗岩和安山岩。花岗岩储层储集空间以裂缝为主,裂缝发育受断层
克拉美丽气田岩性复杂,储层孔隙类型丰富、非均质性,纵横向变化快的特点,给储层测井评价造成了极大困难。针对目前勘探开发的难度要求,仅仅运用常规测井技术已远远不够,新的测井技术运用已经迫在眉睫,运用新的技术也能更好的解决现在油气田开发当中所面临的困难。相较与常规声波测井,偶极横波成像测井数据不仅可以测量纵波,还可以测量横波,并且获取更多地层信息,充分利用和挖潜偶极横波成像测井数据应用潜力将成为更好获取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油藏实际开发表明,缝洞储集体的有效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开发过程中难以准确预测有效缝洞储集体,导致工区内高效井预测成功率偏低。针对此问题,本文从工区内已有的高效井和低效井的地质、测井、地震和生产动态等多种资料入手,分析高效井和低效井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总结储集体有效性影响因素,建立高效井地震识别模式。在此基础上开展了高效井预测研究,对有效缝洞储集体进行预测,总结高效井有利目
艾卡断裂带位于四棵树凹陷的北部,是油气勘探的进一步重点研究区域。该断裂带西部三维工区具有良好的油气开发背景,但在该区域的数口钻井钻探失利表明其内部构造背景复杂,因此本文研究的重点是断裂带西部三维区域。论文研究以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为基础,分析主干断裂的应力情况以及地层控制作用,进一步对工区内的重点剖面及平面构造样式进行解析。最终结合平衡剖面技术对研究区域内的构造进行恢复,并综合断层分析等内容对构造
面对越来越复杂的油气藏类型,储层预测尤其是针对河道砂体这类隐蔽性类型,想要获得储层的物性、岩性等信息,就必须要明确属性与储层参数的非线性关联。目前,机器学习得到广泛的应用及研究,不同工区不同储层也适用于不同的算法,算法各有优缺点。文章以随机森林回归算法为主,并分析对比了支持向量机及BP神经网络,探讨在河道砂体厚度预测中的适用性。在对地震属性原理及其地质意义研究基础上,首先对地震数据体进行频谱分解,
致密油储层孔隙结构及流体可动性对预测致密储层开采能力十分重要。本文对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致密油储层岩心进行物性参数测量、扫描电镜、高压压汞与恒速压汞实验,分析物性参数和孔喉结构参数的关系,并通过核磁共振实验评价流体可动性。结果表明:致密储层的孔喉半径小于常规储层,孔渗关系与常规储层大体相近,但致密储层孔隙结构参数与孔隙度关系较差,因此孔隙度不能作为评价致密储层的主要参数之一。将核磁共振实验与离心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