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对原来很多事物都产生了新的认识,本论文将研究我国基础设施的供给模式。在经济学传统观点看来,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应该而且必须由政府供给才是有效率的,私人生产提供基础产品会造成很大的社会福利损失。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发现政府失灵以及政府财政困难常常导致了基础产品供给不足及供给效率低下。而此时在国外出现的以私营企业生产提供基础设施的BOT模式在实践上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就我国具体情况而言,国内基础设施供给到底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模式呢,是采用以上两种模式中的一种还是两种模式都采取呢?正是带着这个问题,本文以“我国基础设施供给模式研究”为题,首先研究我国基础设施供给的传统模式及现状,接着从效率角度剖析这两种模式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论文提出了我国基础设施供给模式的选择——BOT模式。与此相适应,论文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详细地研究。第一部分 理论概述公共经济学是我们分析基础设施产品的一个理论依据,该理论从消费者行为的角度出发研究公共产品的内涵,并从内涵中分析得出基础设施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点。这个观点我们通常称之为公共产品理论的传统观。在传统观点看来,基础产品的两个特性使得其供给必须由政府来实现。随着新制度经济学的出现,它为我们提供一个从产权关系角度分析公共产品内涵的思想,我们称之为产权观。在产权观看来,如果基础设施的产权关系清晰,那么其具有的非排他性特征将减弱,尤其在先进技术解决了基础设施收费难的情况下,这一点尤为明显。因此结合这两种观点并以私人产品为参照物,论文首先研究公共产品的内涵及其特性,并在此基础上依据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关系,进一步研究公共产品的分类即分析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定义。<WP=3>如果某种产品具有严格意义上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它就是纯公共产品如国防、法律制度等等。如果某种产品具有非竞争性或者具有非排他性,两者必居其一则这种产品就是准公共产品。基础设施是指那些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的设施如道路、桥梁、电力等等,鉴于基础设施仅具有非竞争性而不具有非排他性,因此,它是一种典型的准公共产品。基础设施产品具有非竞争性说明的是,在消费限度内增加一个消费者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而具有排他性指的是,基础产品在技术上和产权关系上都表现出来越来越强烈的排他性,换言之,排斥他人消费基础设施在经济上是可能的。第二部分 实证分析基础设施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其供给与普通公共产品供给相似,一般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基础设施的生产,它将解决由谁生产以及以什么方式生产;二是基础设施的提供,即生产出来的基础产品是由政府免费提供还是由企业收费提供。以上这两个层次构成了基础设施供给模式的内容。就我国基础设施供给而言,一般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和两个层次,即计划经济阶段与经济转型阶段、生产层次与提供层次。在这个研究思路的指导下,本文在第二章中研究我国基础设施供给的传统模式及现状,也就是从生产主体、生产方式以及提供方式三个方面研究供给模式的变迁。相比传统模式,现在我国基础设施的生产主体除了包括公营企业中的国有建筑企业以外,还有非公营企业的民营企业和外商企业;在生产方式上,现行的生产承包制和招标投标取代了过去的行政性生产安排;而在提供方式上,基础产品收费提供取代了原来的免费提供方式。那么,这个模式的转变在提高我国基础产品供给效率上起到多大的作用呢?它是否还存在着问题呢?通过第三章的剖析我们得出:与传统供给模式相比,现行的供给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基础产品的供给效率——增加了我国基础设施的数量和质量;但是它还存在着外部人控制、内部人控制、短期行为以及垄断等问题。外部人控制会使得供给模式在生产主体的选择上缺乏竞争,短期行为使得生产者追求眼前利益而忽略基础产品的质量,而行政性垄<WP=4>断则会使基础产品的供给数量减少而供给价格上升。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提高我国基础设施的供给效率,客观上需要我们采用更有效的供给模式。第三部分 结论篇通过研究我国基础设施供给模式的变迁,我们发现一些影响供给效率提高的关键性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论文建议更多地采用在国外已经取得巨大成功的BOT模式,即以私营企业供给基础设施的模式。为此,在最后一章论文首先介绍BOT模式的运行背景及其实施要求。对比国内外实施BOT模式前后的环境差异,文章指出政府财政困难、企业预期收益稳定、科学技术发展以及产权变迁四个因素是决定一个国能够实施BOT模式的条件。就我国具体情况而言,政府采用BOT模式供给基础设施已经具备了充分必要条件:首先,我国政府财政赤字的增加以及财政支出的困难为BOT模式实施提供了必要条件;其次,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政局稳定为BOT模式的实施提供了充分条件——市场经济下私营企业的经济实力日益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企业能采用新的技术手段、技术设备以收费方式提供基础设施产品,我国政局的稳定能保证私营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