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作为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患病率跨度达10%-96%。DPN可累及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及周围神经,但临床上以周围神经病变多见,典型症状为远端肢体对称性的感觉异常,常伴有麻木疼痛、灼热感、蚁行感及四肢手套或袜套样感觉障碍,DPN是导致糖尿病足溃疡后脱疽坏死截肢最常见的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西方医学对DPN的发病机制尚无统一定论,大量实验证据表明,氧化应激很可能是导致其发生发展的最根本原因。任何情况下机体处于高血糖状态都会引起细胞内大量活性氧族(ROS)的产生,氧化-抗氧化机制平衡被打破,进而激活四大经典途径即多元醇通路激活、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增多、蛋白激酶C(PKC)水平上调和氨基己糖途径活性增加,皆是可通过刺激机体产生氧化应激加剧DPN发展。中医认为消渴病痹证病因病机复杂,主要可概括为消渴病阴虚燥热日久,累及肝肾,肝阴肾阴受损,更加煎熬津液,血液粘稠,血行不畅,终致成瘀,瘀阻经脉,气血亏虚不达四末,肌肉经脉无所濡养,故发为消渴病痹证。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住院治疗患者的病历资料,探究消渴病痹证与中医辨证分型间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回顾性收集自2009年1月-2016年2月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病房收治入院的消渴病痹证患者367例。对所有患者进行严格筛查,标准遵循中西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防治指南诊断标准,并排除其他引起周围神经病变及下肢血管病变的疾病。367例患者的诊疗资料完备,入院病历、辅助检查、出院小结、中医四诊、舌脉结果等结果详实可查。结果:367例消渴病痹证患者中各单证频率由大到小依次为血瘀证、阴虚证、气虚证、痰湿证、气滞证及阳虚证;年龄≥60岁组患者血瘀证比例显著高于年龄<60岁组(P<0.01),而气虚证比例则明显减少(P<0.01)。≥60组患者中血瘀证比例明显增高(P<0.05);不同病程组中,阴虚证、血瘀证比例均较高,且病程大于5年患者血瘀证比例进一步增加。随着病程的延长阳虚证比例仍有增加。血瘀证积分、阳虚证积分均与糖尿病病程呈正相关(P<0.05)。痰湿证积分与BMI呈正相关(P<0.05),阴虚证积分与HbAlc呈正相关(P<0.01)。结论:阴虚是消渴病痹证的基本病机,随着病程延长,可出现气损及阳或阴损及阳的病机演变;血瘀证贯穿病程始终,且随着病程延长和年龄增长,血瘀更加突出。痰湿证积分与BMI呈相关性,阴虚证积分与HbAlc呈显著相关(P<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