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关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给型融资约束形成机理及其破解研究。研究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供需状况及融资特征是什么?二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给型融资约束的形成机理是什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三是如何测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供给型融资约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的供给型融资约束有多大?四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给型融资约束的成因是什么?五是如何构建供给型融资约束的破解机制、创新破解模式、设计破解政策?为此,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在借鉴前人关于供给型融资约束相关理论基础上,运用逻辑分析、数理分析、博弈分析等研究方法,构建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给型融资约束的理论分析框架。然后运用调查研究、统计与计量分析方法,考察了样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供需状况及融资效应;并运用计量研究方法和微观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给型融资约束的影响因素;同时使用案例研究方法,分别遴选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典型样本,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给型融资约束表现及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在此基础之上,系统地提出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给型融资约束的破解机制、模式与政策建议。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结论和创新点如下:1.研究的主要内容(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给型融资约束的理论分析架构。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内涵、特征及实现条件的认知基础上,运用博弈分析法深入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给型融资约束的形成机理,并探究供给型融资约束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资的影响机理。(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供需状况与融资效应。主要考察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情况,然后抽样调查了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用描述性统计对样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及金融资金获得状况进行分析,通过综合运用缺口分析、主观评价等方法测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平均供给型信贷约束程度,最后就已获得的信贷融资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来的经济效应进行实证分析。(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给型融资约束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本部分运用微观调查数据着重考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的供给型融资约束情况及影响因素,并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4)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给型融资约束的案例分析。本部分运用案例研究方法,分别就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类型各选择三个案例进行供给型融资约束考察,从更微观的角度分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给型融资约束的具体成因。(5)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给型融资约束的破解机制设计、模式构建及对策建议。本部分在法律制度、农业产权确认、抵押物交易、金融产品创新、社会互助和风险分担的机制设计基础上,提出破解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给型融资约束的模式及对策建议。2.研究的主要结论(1)加强金融服务创新,破解供给型融资约束,对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和发展意义重大。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是建立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之上的,是一个将土地、资本、劳动力、组织、管理及技术等农业要素进行重组与农业经营组织再造的复杂的农业发展过程,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组织基础。在这些现代农业要素中,唯有资本才是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核心要素,只有借助可持续的农业资本投资,才会粘合其他先进农业要素,不断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规模不断壮大,面临资金缺口大,现有的金融融资服务基本不能满足其资金需求,普遍存在供给型融资约束,而供给型融资约束,本质上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金融机构在缺乏有效抵押物情形下进行博弈交易的结果。因此,加强金融服务创新,破解供给型融资约束,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研究发现,样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需求量较大,但需求满足率较低,供给型融资约束较严重。在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不断激励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化逐步扩大、经营水平不断提高,这对金融资金产生了大量的刚性需求。调查发现,样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表现出如下特征:资金需求量大、得不到有效满足;融资期限以中长期为主;资金需求用途多元化。而在融资行为选择上表现为融资渠道选择多样化、抵押贷款形式普遍化、对农业保险的需求逐渐加强、民间借贷依然盛行。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资金获得状况的数据分布来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小额贷款需求更容易得到满足,而大额贷款通常需要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银行出于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原则考虑,审批手续复杂,对授信者要求较高,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贷款额度相对较少,绝大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都不能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足额的贷款,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供给型融资约束较为严重。(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的供给型融资约束影响因素众多,但核心因素是有效资产规模不足、农业项目风险高、预期收益小且不稳定。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资产规模越大、经营收入越高、成立年限越长,其供给型融资约束程度越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负债水平越高,其供给型融资约束水平也越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的年龄和社会关系资本对供给型融资约束没有显著影响;财政补贴并没有有效缓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给型融资约束。通过案例研究发现,我国现阶段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存在的供给型融资约束的成因主要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资源禀赋严重不足、现代农业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与服务创新不足以及现代农业融资政策支持体系不健全四个方面。从信用资源禀赋来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缺乏有效的担保抵押物,创业初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管理能力不足。从现代农业金融服务体系来看,我国现代农业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金融机构贷款申请程序复杂且贷款成本高,缺少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从现代农业融资政策支持体系来看,农村产权抵押融资政策不完善,财政支农补贴环节过于分散且缺乏监管,没有与信贷融资形成有效联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缺少社会化风险分担机制。(4)破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给型融资约束需要建立与其需求及资产禀赋相适应的融资机制、融资模式和政策建议。在破解机制方面,从法律层面上既要能设立明确的约束和激励放款主体的行为准则,同时也应明确抵押物的权利范围和交易准则;对于农村产权不明晰的问题,应完善确权体系和流程,不断完善抵押物交易机制;对于风险的规避,既要倡导通过创新信贷业务、信贷产品等方式设立金融产品创新机制,也要呼吁建立长久有效的社会互助体系,合理配置相关组织的风险比例。在模式构建方面,除了传统的银行等金融机构,还可以与担保公司、保险公司、关联企业建立互利共赢、风险共担的合作模式。对于能够满足传统银行贷款要求的经营主体,如持有房产、厂房、机械设备等变现容易的传统有效抵押物,可采用传统抵押模式;应加快探索土地经营权及地上农业设施抵押模式;对于风险较大、处置较为困难的生物资产,提倡与担保公司、保险公司进行合作,分担风险,共享收益;对于订单式生产的农业企业既可以用订单进行质押给担保公司,由担保公司向银行提供担保,也可以直接由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代为担保的方式实现融资;对于实力雄厚,拥有优质资产的经营主体也可以直接上市融资。在政策建议方面,应根据产业特性和经营主体特征,在不同领域不同环节,明确政策扶持重点,充分发挥产业政策、信贷政策、财政政策、土地政策、保险政策、担保政策、上市融资及金融监管等相关政策优势,进一步优化现代农业投融资政策环境,积极解决供给型融资约束问题,有效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和发展。3.研究的主要创新(1)理论研究创新。本文借鉴博弈与信息经济学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农业金融支持理论、金融约束与融资理论,结合我国农村实际,构建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给型融资约束的理论分析框架,为实证研究和政策设计提供了较为科学的理论依据。(2)论证方式创新。本文运用大量的微观调查数据,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给型融资约束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并结合大量案例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给型融资约束进行成因分析,厘清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给型融资约束形成的根源,为机制设计和模式构建提供了有力证据。(3)政策研究创新。本文紧密结合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现实需求,从机制、模式、政策三个维度设计了破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给型融资约束的综合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