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早产儿桡动脉采血时,采用非营养性吸吮、口服25%葡萄糖水及使用口服25%葡萄糖水联合非营养性吸吮三种干预措施,观察其对早产儿疼痛评估、生理测量指标及行为测量指标的影响。探讨三种干预方式对早产儿桡动脉采血时产生疼痛的缓解作用效果差异,为临床护理选择缓解早产儿疼痛最优的非药物干预方式提供依据。方法将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2013年12月~2015年04月NICU收治的活产早产儿120例,随机分为4组:非营养性吸吮(NNS)组、口服25%葡萄糖水(GS)组、口服25%葡萄糖水联合非营养性吸吮(GS+NNS)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记录并比较四组早产儿在采血前后的心率、呼吸频率以及经皮血氧饱和度的变化,记录采血后开始啼哭时间、持续时间及疼痛面容的出现时间和持续时间,通过早产儿疼痛评分量表(PIPP)以及新生儿面部编码系统评分量表(NFCS),评估四组早产儿疼痛变化,评价干预效果及其差异。结果1.采血过程中及采血后1分钟,各组早产儿心率明显增快、呼吸频率明显增快,经皮血氧饱和度降低。其中GS组、NNS组、GS+NNS组干预后心率改变、呼吸频率改变及经皮血氧饱和度的改变幅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采血过程中及采血后,NFCS评分和PIPP评分GS组、NNS组、GS+NNS组均低于对照组(P<O.05),GS+NNS组的缓解疼痛作用优于GS组和NNS组(P<0.05)。3.啼哭开始时间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发现:NNS+GS组、GS组、NNS组与对照组相比开始较晚,NNS+GS组、GS组与NNS组相比开始较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啼哭持续时间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发现:NNS+GS组、GS组、NNS组均低于对照组,NNS+GS组低于GS组,GS组低于NN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疼痛面容出现时间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NS+GS组、GS组、NNS组均与对照组相比出现较晚,NNS+GS组、GS组与NNS组相比出现较晚,NNS+GS组与GS组相比出现较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面容持续时间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NS+GS组、GS组、NNS组均低于对照组,NNS+GS组低于GS组和NNS组,GS组低于NN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桡动脉采血刺激时,早产儿的心率明显增快、呼吸频率明显增快,经皮血氧饱和度降低,GS+NNS组较之GS组、NNS组、对照组能更好地减缓心率、呼吸频率的改变,提高早产儿的经皮血氧饱和度。2.GS组、NNS组及GS+NNS组都能明显降低桡动脉采血时NFCS评分及PIPP评分,三者均具有良好的止痛效果;但两种干预方式联合使用能够更快的缓解早产儿疼痛,优于单独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