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HAFGF)联合康复新防治鼻咽癌患者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配的方法,将2017年12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在湘西自治州州人民医院肿瘤一科进行首次放疗并且病理确诊为鼻咽癌的40例患者,根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放疗期间两组均予以常规口腔护理,禁辛辣刺激饮食,两组患者均于放疗第一天开始给药。对照组为康复新组,于每日早、中、晚餐后及睡前含服10-15ml康复新液,每次含药时间不少于3分钟,含服后半小时不进食或饮水。观察组为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康复新液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同时使用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喷雾剂,2-3喷/次,若口腔内出现多处糜烂或溃疡,可多角度喷洒,每个溃疡面2-3喷。放疗期间每天观察患者的口腔黏膜反应、口腔疼痛情况,在放疗第7天、第14天、第21天、第28天、第35天、第42天及放疗结束时由本科室两名接受过培训的医师评估患者的口腔黏膜炎的分级情况及疼痛程度。记录患者放疗前以及放疗结束时的体重;在放疗前和放疗结束时让患者填写生活质量评分量表。结果:1、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2、在放疗第7天、第14天、第35天、第42天和放疗结束时,观察组与对照组RIOM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21天、第28天时,观察组RIOM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在初次发生RIOM的时间上比较,观察组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放疗第7天,第14天时,观察组与对照组RIOM分级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21天,第28天,第35天,第42天和放疗结束时,观察组RIOM的严重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在第7天、第14天时,观察组与对照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21天、28天、35天、42天和放疗结束时,观察组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在放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后,观察组体重减轻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在生存质量方面,放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各领域之间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后,观察组在情绪功能、总健康状况、疲倦、疼痛、恶心呕吐、食欲丧失及失眠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气促、腹泻、便秘、经济困难领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康复新液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发生率,推迟了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发生时间,减轻了口腔黏膜炎的严重程度和疼痛程度,对防治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有较好的疗效,具有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