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份小麦-华山新麦草衍生后代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及重要农艺性状评价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mes09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山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huashanica Keng;2n=2x=14,Ns Ns)是来自禾本科(Poaceae)、新麦草属(Psathyrostachys Necski)的一种多年生二倍体异花授粉植物,因其具有早熟、抗多种小麦病害(锈病、白粉、赤霉、全蚀)、耐寒抗旱、耐盐碱、矮秆、分蘖多等优良特性,被认为是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改良的宝贵遗传资源。通过远缘杂交技术和染色体工程的方法创制而成的小麦—华山新麦草衍生系则是快速有效利用华山新麦草Ns基因组最重
其他文献
作为中国农村地区最重要的生产性公共池塘资源之一,基层农田灌溉系统具有抗旱排涝的基础功能,在抵御农业旱涝灾害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提升农村社区韧性和灾害应急能力的重要物质基础。然而,凡是属于大多数人的公共资源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事物,公共池塘资源“弱排他性”和“竞用性”的属性使其管护及治理通常面临“囚徒困境”难题。同时,在农户分化趋势下,基层农田灌溉系统的资产专用性特征、不同类型农户主体的灌溉
学位
作物高产高效生产和环境友好型生产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保障我国粮食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的基本要求。目前,全膜覆盖双垄沟春玉米栽培技术在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得到广泛应用。但在这一栽培体系下如何实现粮食高产和环境友好的协同,已成为了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新一轮挑战。在本课题组前期对覆膜农田养分需求研究的基础上,认为优化氮肥管理是进一步实现黄土高原旱作覆膜春玉米系统高产高效可持续生产的关键。但
学位
通过发展灌溉、提高复种指数和增加农药化肥投入等措施,我国目前达到了FAO(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规定的粮食安全标准,但这种发展是以过量的资源投入和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的,不符合绿色化发展理念(资源高效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已难以为继。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给中国西北地区粮食安全和粮食
学位
食品安全问题事关人类身体健康和经济发展,影响社会整体健康秩序的有序发展。食品中重金属污染作为一类普遍存在且影响危害大的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了威胁食品安全控制领域不可避免的隐患之一。重金属具有易于蓄积并难以降解的特性,可以伴随食物链的传递而对链顶端的人体健康造成巨大危害。因此对于食品重金属污染的安全控制,不应仅仅限于控制食品本身重金属元素的含量,更要求实现从食品源头到加工过程全方位流水线的全面监测和有
学位
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在空间上存在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对决策者的参考价值日益凸显。内陆河流域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流域居民提供着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本研究以黑河流域为对象,以选择实验法为蓝本进行情景模拟和问卷设计,结合条件Logit模型、混合Logit模型和随机参数Logit模型,旨在评估黑河流域家庭对于改善退化的陆地和水生生态系统的支付意愿(WTP)及其偏好的空间异质性。此外,还对该流域中三个
学位
近三十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日益加重,尤其是有机污染物污染,这引起了相关学者的普遍关注。多环芳烃(PAHs)作为一类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由于其致突变、致癌和致畸等“三致”效应,其污染防治已成为环境领域中一个热点和难点。这类化合物普遍存在于土壤、大气等环境介质,可以在各种介质迁移转化。PAHs主要通过食物链转移,通过饮食摄入对人类健康产生威胁。冬小麦是我
学位
西北黄土旱塬区年内降雨分配不均、氮素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提高雨水资源利用率、降低氮肥施用对促进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半湿润易旱典型区(陕西杨凌)进行,以夏玉米为研究对象,研究农田覆盖方式(NM:平作无覆盖;SM:平作秸秆覆盖;RP:垄覆地膜沟无覆盖)和种植密度(LD:4.5万株/ha、MD:6.7万株/ha、HD:9万株/ha)对玉米生长、生理、产量、冠层截留再分配以及水氮利用效率
学位
学位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关乎6亿农村居民生活福祉,关系美丽乡村建设成色。2018年我国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约为1.647亿吨,其中近1/4的生活垃圾没有得到收集和处理,只有48.91%的生活垃圾进行了无害化处理,“垃圾靠风刮”以及随处丢弃等现象依然出现在村落图景中。目前,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多数农村地区通过“户投放-村收集-镇/街道运输-县/区/市处理”的混合处理方式来解决生活垃圾治理这一难题,表面上解决
学位
近年来,全球变暖日趋明显,恶劣极端气候也日渐增加,这些因素导致作物频遭非生物胁迫,使其产量降低,威胁全球粮食安全。豆科作物作为全球重要粮食经济作物,因受到盐胁迫,热胁迫和冷胁迫等非生物胁迫影响,导致生产受阻,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所以,当下亟需提高豆科作物抗非生物胁迫能力。虽然,豆科植物普遍不耐胁迫,只有很少的豆科植物能够抵御外界不利环境,但是,豆科植物与共生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可以促进豆科植物的生长和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