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受美学理论看儿童文学的翻译——以《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两个中译本为例

来源 :青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chu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内文化的多元化,中国儿童的阅读能力不断提升,阅读需求不断扩大。国内的作品已经满足不了中国儿童的需求,国外的作品大量引入。但是儿童的外语水平有限,译本成了他们了解外国作品的主要手段,因此儿童文学翻译变得越来越重要。  儿童文学翻译作品有助于扩大儿童的知识面,加深儿童对世界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孩子们包容并蓄的良好品质,较早的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很多西方的经典故事,以及近年来世界上的畅销儿童文学作品,如《哈利·波特》系列,《小屁孩日记》系列等,均表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成为我国儿童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儿童文学翻译作品大量涌入市场的同时,其参差不齐的翻译水平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学术界因此加大了对儿童文学的研究,期望能更好的为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但是与儿童文学翻译图书的出版热相比,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仍然显不足,一直处于边缘的位置。  本文以由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接受美学理论为指导,以《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两个译本为案例,对儿童文学的翻译作了尝试性研究。研究发现,译者作为原作的读者和译文的作者,既要能动的接受、解读原文,又要预测小读者接受译文的情况,在儿童文学翻译过程中起着连接原作与译文读者的桥梁作用。因此,译者要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来正确解读原文,还要深入了解当前目标小读者的接受水平,最终以小读者喜爱的方式把原文信息尽可能的传递过来。该研究旨在跳出以往以文本为中心的传统翻译理论的桎梏,为儿童文学的翻译提供以译者为中心的新视角,探讨儿童文学的翻译,包括其翻译原则和翻译效果,目的在于帮助提高儿童文学的翻译质量。  
其他文献
在汉语中,像“刚”和“刚刚”这种没有实际意义,却能充分的表达发言者主观感情的词,叫做副词。在翻译领域存在两种翻译方法,分别是:以原语文化为中心进行翻译和以译语文化为
全球化背景下,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趋向于多媒体化,广告分析也有了新的发展,从原单一的文字交际到多种模态的互动式交际。广告作为最能体现当下时代特色的载体,
洛林·汉斯贝里是二十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她不仅开拓了美国戏剧的先河,把黑人生活搬上舞台,同时也作为最年轻的黑人女剧作家登上了百老汇的舞台。作为非裔美国人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