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食管癌是一种侵袭性较强、进展较快的恶性肿瘤,且食管癌患者的预后通常较差。食管癌的组织学类型主要有鳞癌和腺癌两大类,其中以食管鳞癌最常见,尤其是在中国、伊朗等一些高发地区,该类组织学类型占全部食管癌的90%以上;而在欧美一些食管癌低发病率地区,食管癌的组织学类型则以腺癌为主。另外,尽管随着胸外科手术技术的进步,以及个体化、多模化治疗方式的应用,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率及总生存期较前明显改善,但其依然是最难治愈的恶性肿瘤之一。大多数食管癌患者最终的结局是出现局部或远处的肿瘤转移或复发,因而对患者的一般生存状态影响较大。近年来,已被人熟知的能够影响食管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有病变位置、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等;然而,有些研究进行亚组分析发现,即使是具有相同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状态等因素的食管癌患者,其预后差异也颇大,造成这一现象的具体原因尚未被人明确揭示。随着治疗方式及影响预后因素的研究逐步进入瓶颈期,人们将目光投向炎症与癌症的相互影响方面。19世纪以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基于已发现的研究证据,人们普遍接受炎症与癌症之间是存在确切的联系。炎症反应在肿瘤的发生、发展、恶性转化、侵袭、转移等不同阶段起着决定性作用,且炎症还可影响免疫监视和治疗反应。因此,本研究从食管鳞癌患者术前外周血炎症细胞计数及相关炎症细胞计数之比的角度出发,探讨不同炎症细胞及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以及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与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患者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初次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并手术治疗的180例ES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依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最大约登指数(Youden’s Index)以确定NLR、PLR、LMR的截断值,并根据所选截断值将上述三个指标依次分为高、低两组。比较各组间总体生存期及临床病理特点,并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同时选取同期就诊的140例食管平滑肌瘤及200例正常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同样记录性别、年龄及血常规检查结果中各炎症细胞计数,并计算NLR、PLR、LMR。结果(1)三组患者外周血炎症反应指标的对比结果ESCC组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计数及NLR水平均高于食管平滑肌瘤组与正常体检组,p值均小于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SCC组患者外周血LMR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SCC组和食管平滑肌瘤组淋巴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6),但均低于正常体检组。(2)NLR、PLR、LMR与ESCC患者临床病理的关系依据绘制的ROC曲线,根据最大值约登指数制定NLR临界值为1.87,此时敏感度为66.7%,特异度为66.7%。高NLR组(≥1.87)、低NLR组(<1.87)人数分别为99例、81例;两组间T分期、TNM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理,得PLR临界值为120,对应敏感度为50.9%,特异度为74.2%;高PLR组(≥120)、低PLR组(<120)对应人数分别为77例、103例。两组间性别、年龄、肿瘤位置、分化程度、T分期、N分期、TNM分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理,得LMR的临界值为3.66,对应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62.3%、78.8%;高LMR组(≥3.66)、低LMR组(<3.66)人数分别为95例、85例。患者性别、肿瘤T分期、TNM分期在不同LMR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3)NLR、PLR、LMR与ESCC患者预后的关系单因素分析结果中,肿瘤位置、分化程度、T分期、N分期、TNM分期、NLR、PLR、LMR均与患者的OS明显相关,P值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高NLR组患者的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44.4%和22.3%,低NLR组的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69.1%和5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PLR组患者的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44.2%和23.4%,低PLR组的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64.1%和4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LMR组患者的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69.5和52.6%,低LMR组的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40.0%和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相关指标后,将肿瘤位置、分化程度、T分期、N分期、TNM分期、NLR、PLR、LMR行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分化程度、N分期、PLR、LMR是影响ESCC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1.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NLR水平的升高以及淋巴细胞、LMR水平的下降对食管恶性肿瘤的诊断具有一定提示作用;2.术前外周血LMR是ESCC患者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