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的尺度 ——项目执行过程中社工角色的边界和突破

来源 :甘肃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ongo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是全面脱贫攻坚的战略关键时期。精准扶贫是中国特色,现在也多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以社会工作专业为切入点进行扶贫的项目也越来越多,其中对社工作为项目执行者在开展项目过程中如何保持专业独立性的问题研究仍是进行时。项目执行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既要有所变通,因为不变通会对项目的开展产生消极影响;又要有所坚持,如果不坚持会导致项目成为没有社工专业意义的资源投送。如何处理坚守与变通涉及到对专业独立性尺度的探讨,因此该问题也成为本文的聚焦点。本研究以笔者参与的2019社会组织开展社会工作教育对口扶贫服务示范项目作为切入点。在项目开展的实务过程中发现,社工需要坚守自身的专业独立性。因客观因素的影响,若过分强调专业独立性会影响项目的顺利开展。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开始调研阶段、中期活动开展阶段和后期结项阶段,需要结合现实情境为顺利开展项目做出调整和变通,不能完全坚持专业独立性的不变,也不能因为顺利完成项目一味变通,其中变通的尺度需要把握。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社工与当地政府、乡村精英和服务对象这三方主体在互动过程中因各自所处立场而对社工角色产生的不同理解与定位,通过三方主体“想象”的社工角色与社工现实角色的不一致产生问题,其原因是三方主体将社工更多看作项目执行者,对社工专业角色的定位出现认知偏差。因此本文对专业独立性的坚守与突破做以下分析。关于专业独立性的坚守,在与当地政府协商层面,应注重服务内容的按需设计与切实可行,确保专业服务模式操作和服务指标的完成,坚守活动物资的规范使用;在与乡村精英合作层面,需坚持项目服务目标与专业服务理念,并且坚守对物资发放的主导权;在对服务对象开展服务时,应注重服务对象的内在改变,在发现服务对象的问题上,按照项目对服务对象所要求规定范围并根据自愿原则进行服务对象的确定。关于专业独立性的突破,在与当地政府互动层面,社工需转变沟通方式,以“协商”代替“请求”,需“灵活”设计服务活动,需通过服务活动的开展使其增加对社工专业的了解;在与乡村精英互动中,以“合作”代替“需要”,利用当地政策优势及通过活动开展中体现的专业优势改善动员效果,并采取物资发放采取“双在场”的形式;在介入服务对象问题时,需要去除标签化,对服务对象以“陪伴”代替“帮助”,并且社工需在自身能力范围内开展专业服务;对于社工自身来说,需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在此过程中也应注意增加对专业宣传力度,利用网络宣传的方式,增加社工专业的社会影响力。
其他文献
玄武岩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Basalt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 BFRP)筋因其绿色环保、耐腐蚀性强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海洋工程。但在长期服役过程中BFRP筋会出现吸水和被碱腐蚀导致的溶胀裂解等现象,树脂基体发生膨胀破坏,导致玄武岩纤维和基体脱粘。基体膨胀后海水中侵蚀离子加速入侵,进一步加剧BFRP筋性能退化。为了阻碍水分入侵,延长BFRP筋在海洋工程中的服役年限,通过
毕业设计《笙声不息》是一部专门记录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纪录片,记录了苗族芦笙制作工艺传承人的传承方式和制作技艺。本文作者兼导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作品的创作表达进行了创造性的研究。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选题背景、选题意义以及文献综述;第二部分对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影视的特性做了简单阐述,其中包括影视技术在非遗纪录影视中的应用以及《笙声不息》中的叙事符号、叙事方式、试听表达;第三部分阐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崛起,带来新媒体发展的春天,网民话语权和表达权得到极大提升,越来越重视网络传播,主要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参与网络表达。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推进,从“媒介狂欢”到“网民狂欢”已逐渐形成,网络信息生态被重构,网络成为了互联网公共空间领域,网民大声疾呼成为网络事件的助推力,网民不同声音“声讨”成为网络舆情的“助燃剂”,网络舆情成为网民信息“传声筒”和社会
反思能力是小学生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笔者在准确调查分析小学高段学生反思现状的基础上,积极实践,通过搭建反思平台、提供专项反思训练、建立反思小组等方式拓宽反思路径;并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关注知识理解、关注知识联系、关注习惯养成、增强方法体验等方式丰富学生的反思策略。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反思能力,发展数学核心素养的目标。
刑事责任年龄的设置,其本质是立法者将一定的经验事实通过法律形式作出的推定,但它不仅成为未成年人承担刑事责任的前提,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对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制和预防。因此,如何才能有效地治理未成年人犯罪,还应当将目光移向对刑事责任年龄本身的分析和探究。而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出现了新特征和新趋势,面对这些新情况,刑法中横跨了四十余年的刑事责任年龄相关规定逐渐显得力不从心
古典声乐是一门艺术,它的运用十分广泛凭借丰富多彩的语言表现形式,易于接受的文化传播方式,在各种媒体途径中被大量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和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艺术手段。在当今电子媒体快速发展的影响下,西方古典声乐艺术作为一种媒介,得到了其他多种艺术形式的青睐。尤其是在电视艺术作品中,古典声乐艺术的内涵和外延得以无限的延伸和扩展,早已成为电视作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电视艺术在发展的同时,也使得古典声乐艺术
近些年,随着互联网的广泛传播,李某某、胡某等类似法官被追责案件逐渐进入公众的视野,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公众的讨论。法官独立行使审判权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关键一步,由于司法不公而引发的类似法官被追责案件的产生,对我国的司法公信力造成了严重的打击。随着法官的办案压力增加,法官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在随之增加。法官责任豁免制度为法官提供了职业保障,能够保障法官独立审判,维护司法公正。法官责任追究制的构建是为了督
监察对象享有权利,并且必须依法得到保障。这不仅是“尊重和保障人权”国家义务的集中体现,也是贯彻现代法治思想、加快建设法治国家的根本要求,更是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以下简称《监察法》)反对腐败现象、助推廉政建设的立法目的。为此,《监察法》自制定之初就充分吸收民意,确定了与我国监察体制相适应的“人权保障原则”。具体来说,《监察法》不仅直接明确监察对象在参与监察活动时所依法享有的正当权利,还通过
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涉及到一定的人际关系,需要受到某种道德准则的制约,而翻译伦理则为翻译活动提供了一个普遍的道德标准。自“文化转向”以来,翻译领域的研究范围就从最初的探讨翻译标准逐步扩展到了树立译者职责和伦理意识上,有关翻译伦理的研究也在这之中不断地发展着。译者作为整个翻译活动中的主导者,在实施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中都会受到自身伦理意识的影响,而正确的伦理意识不仅可以对译者的翻译行为起到积
刑事庭审实质化是推进“以审判为中心”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要求发挥审判特别是庭审的实质作用,保证案件事实查明在法庭,证据认定在法庭,辩护意见发表在法庭,裁判结果形成于法庭。为实现刑事庭审实质化,全国法院开展试点工作,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出台“三项规程”和《关于深化人民法院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的意见——人民法院第五个五年改革纲要(2019-2023)》等改革措施,尽管如此,我国刑事庭审实质化还是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