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背景下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研究

来源 :东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sta_mo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经济危机的阴影下,中国以出口和投资带动的经济发展方式也显现出了其脆弱性,中国面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课题。本文通过对宏观经济的分析和对农村经济发展背景的探讨,认为增加占社会居民大多数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和收入对培育消费主导的经济发展方式至关重要,并提出了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在非农产业就业所需的环境条件和政策措施。本文着重研究了发展模式的转变和农业劳动力的就业环境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资源稀缺、技术相对落后、资金相对短缺。改革初期,在借鉴了国际经验之后,中国走上了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并绵延至今。但是长期的巨额的贸易顺差造成了大量的外汇储备积累和国际贸易市场失衡。逐渐积累的财政能力扩大了原本的政府主导的投资规模,在巨大的经济危机的情况下能够做到在短期内刺激经济增长,保持经济平稳,但在长期内却对经济不利。净出口和投资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过高已经打破了经济发展的平衡,因此,增加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培育可持续的消费主导的发展方式是经济转型的必由之路。消费的主体是社会居民,所以如何保证最大多数的社会居民的就业和收入就成为转型的关键。农业作为一个重要的产业在近几十年中生产率随着整体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但是也出现了农村地区逐渐积累的剩余劳动力问题以及农业和非农产业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在农业劳动力依然占据中国人口大多数的情况下,本文研究了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就业问题。文章认为,影响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因素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人力资本存量、农业生产率的增长水平、城镇化建设水平以及二三产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水平等。人力资本存量的大小与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提供水平是相关的,致力于增加农业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的教育投入被认为是回报丰厚的;农业生产率的增长对于稳定农业从而使整个经济的产业重心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具有重大的意义,农业由此产生的大量剩余劳动力也是经济发展的巨大投入要素。提高农业生产率一方面可以依靠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另一方面也需要金融系统的有效的支持。城镇化过程可以吸收大量农业劳动力,而建设城镇本身也成为经济增长的一部分。相比重工业而言,发展轻工业和服务业可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也具有类似的效果,在吸收剩余劳动力方面表现突出。本文认为政策措施应该针对以上四点做出调整。
其他文献
<正>2006年12月,安徽省六安市九里沟乡第三窑厂职工在取土时发现一土坑墓(M3283)(图一)。墓葬破坏严重,轮廓不明,出土铜戈、剑各1件。戈援起脊,阑侧三穿,内上近阑处有一长条
本文通过深入研究《伤寒杂病论》原文及讲义,及后世著名医家关于《伤寒论》及《金匮要略》研究及评述的诸多著作,以及一些著名的药物学著作,并且参阅了中国知网的相关论文,对
科技对解决“三农”问题有着重要意义,农业科技投入量和投入效益决定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农业科技发展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中国农业科技投入总量低且效益不高,
<正> 目前我国水泥行业中小型企业使用回转式烘干机烘干物料的占很大比例,由于烘干机废气中含湿量大、含尘浓度高、化学物理状态复杂、温度变化频繁,使得废气治理技术难度较
<正> 前言 1955年秋,我们在郑州白家庄附近进行考古发掘时,揭露出一段商代二里岗期的夯土墙。1956年初,我们沿着这段夯土墙的走向进行考古钻探,得知上述夯土由白家庄西侧向南
通过研究区域电网静态电压稳定性以及电压质量,提出电网接纳风电能力量化计算公式,计算其消纳风电能力,以此为基础,通过最小二乘法拟合风电场弃风量与风电消纳能力关联曲线,
《史学思维和管理研究》(以下简称刘文)一文中关于导入史学思维以救济管理研究中人文主义式微的理论洞见在当下确实发人深省,不过,该文似乎忽视了管理学本身的工具主义取向成因,仅
办公自动化解决了传统办公的时空局限性,将复杂的工作流程进行简化,使得日常办公更加方便快捷,实现信息数据共享。办公自动化是衡量其一个企业是否具备信息化办公的标准。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紧张局面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但总体而言,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难以满足农民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