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苯酚类化合物和纳米材料的广泛应用,它们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得到广大研究者们的关注。本论文主要研究了常见苯酚类化合物和量子点对四膜虫或大肠杆菌的生物效应,分别采用微量热法、吸光度法、定量构效关系和红外漫反射等手段探讨这些物质对生物作用的机理。论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本章主要对于苯酚类化合物的毒性评估方法进行概述,同时介绍了多种污染物共同作用与生物体的联合毒性评价方法。简单介绍了量子点以及量子点的毒性研究进展。第二章:微量热法研究了几种苯酚类化合物对四膜虫的毒性,得到了半抑制浓度IC50等热动力学参数。根据半抑制浓度数值可以得出不同苯酚类化合物对四膜虫的毒性作用大小,即邻氨基苯酚>对硝基苯酚>对氨基苯酚>邻硝基苯酚>间硝基苯酚>间氨基苯酚>苯酚。几种取代苯酚化合物的毒性要远远大于苯酚的毒性。同时采用吸光度法测定了不同浓度苯酚类化合物作用下的四膜虫生长曲线,得到的结论与微量法一致,进一步证明微量热法的可靠性。最后,用半抑制浓度IC50的数值(因变量)和分子结构描述符(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得到了QSAR模型。第三章:本章采用微量热法研究了苯酚类化合物与重金属对四膜虫的联合作用。我们保持金属离子浓度不变,当苯酚类化合物的浓度增加时,四膜虫的生长变得缓慢,最大输出功率减小,代谢过程的四个阶段界限变得模糊,而在高浓度下,苯酚类化合物对四膜虫的抑制达到很大的程度。我们用毒性单位和相加指数两种方法对苯酚类化合物和金属离子的联合毒性作用进行评价,可以得出Cu2+/苯酚、Cu2+/邻硝基苯酚、Cu2+/间硝基苯酚、Cu2+/对硝基苯酚以及Cd2+/间硝基苯酚的联合毒性作用为协同作用。其中,Cd2+/间硝基苯酚的毒性评价为M=1.06,AI=-0.06,其中M只是略大于1,而AI也是略小于0,它们的毒性作用类型是介于协同和拮抗之间。而对于其他混合体系,Cd2+/邻硝基苯酚、Crr2+/邻硝基苯酚、Cr2+/间硝基苯酚以及Cr2+/对硝基苯酚的联合毒性作用类型为拮抗。综上所述,Cu2+与苯酚类化合物的作用类型基本为协同作用,而Cd2+和Crr2+与苯酚类化合物的作用类型基本为拮抗作用。第四章:本章由微量热法研究了三种不同粒径的CdTe量子点对四膜虫的毒性作用,根据半抑制浓度的数值可以得出它们对四膜虫的毒性大小基本是一样的。荧光显微镜和ATR-FTIR图谱结果表明,四膜虫的形态与细胞膜的状态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并与量子点的浓度成正比例关系。即高浓度下,四膜虫细胞膜受到很大的破坏,这也可能是四膜虫致死的原因之一。第五章:本章使用微量热法、吸光度法以及ATR-FTIR光谱法研究了不同粒径CdTe/MPA QDs (GQDs、YQDs、RQDs)对大肠杆菌生长过程的抑制作用。从实验结果得出,量子点会影响大肠杆菌的代谢过程。通过比较不同粒径量子点对大肠杆菌作用的半抑制浓度,我们可以看出量子点粒径越小毒性越大。根据镉离子对大肠杆菌毒性的半抑制浓度,得出量子点的毒性要远远大于纯组分镉离子的毒性,因此,这个毒性是来自量子点本身而不是镉离子。这可能与量子点以及他们的副产物可能会进入细胞体内并且对DNA、蛋白质、酶等等产生毒性作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