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InSAR信号处理算法的研究,使用的数据主要有两个来源:实际数据和仿真数据。其中,仿真数据具有参数灵活可控,不受保密限制的特点,对于我国目前还处在设计阶段的InSAR系统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对传统的SAR系统建模方法进行了细致地总结与归纳。在保留传统算法优点的前提下,结合InSAR自身特点,改良了分布目标地面建模以及雷达系统建模的方法,主要内容如下:提出了在保证单视图像对相关性的前提下,地面分布目标几何建模中小面元分割的法则;在散射建模中,对散射系数幅度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化,并提出了通过相关性模型计算散射系数相位的方法;在传统SAR雷达系统建模的基础上,增加了基线、副天线这些InSAR系统独有的元素,并对其中的基线抖动进行了建模和研究;对于雷达天线的方向图的特性,根据仿真中实际要求的不同,提出了几种不同的建模方式。对于目前国际上代表性的InSAR数据仿真算法,本文对其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得到了3个仿真级别:原始信号级(RSL)、单视图像级(SIL)和干涉相位级(IPL),并分别对他们的性能、对系统建模的要求等方面使用列表进行了总结。同时,对于传统的RSL(TD)方法,本文在保留了它精度高的特点的前提下,提出改进,得到了一种介于RSL和SIL的中间级别,大大提高了计算速度。另外,对于仿真实践中发现的亚像素误差的问题,本文也进行了分析。最后,本文在工程上完成了InSAR仿真系统的模块划分和流程设计,得到了一款可以适应各种仿真级别、各种散射模型、各种仿真条件的综合性仿真系统。并通过大量的测试,证明了该仿真系统具有功能多样、结果可靠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