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中国影视作品通过翻译进入国际观众的视野。纪录片在其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而纪录片解说词的翻译质量对整部纪录片的播出接受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报告讨论的翻译项目选取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毛泽东遗物的故事》20集中前3集(《算盘》、《与开慧共用的文件箱》、《儿子的衣物》)的解说词作为素材,约12,000字。此3集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刻画了毛泽东作为一个儿子、一个丈夫和一个父亲血肉丰满,真实感人的形象。翻译任务由笔者独立完成,译文及实践报告交由导师修改指正。报告首先对原文文本类型进行了分析,并对译前准备和译后审校环节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然后,报告总结了纪录片解说词翻译的基本原则,即简洁性原则、通俗性原则和文化性原则。接下来,报告将纪录片解说词的英译原则与生态翻译学中的适应选择论结合起来讨论,并运用该理论为指导进行案例分析。在案例分析中,报告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层面阐释了译者在翻译实践中进行适应和选择的具体过程。通过这次翻译实践,笔者认识到,译者需充分考虑其所选原文本和目标文本所处的语言、文化、交际等翻译生态环境,在翻译过程中不断进行动态适应与选择,以期使译文能得到目标观众认可,在整个翻译生态系统中得以生存。笔者期待在此类文本的分析和翻译处理方面为翻译工作者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