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中国学术界掀起了一场关于“以农立国”还是“以工立国”的争论。这次争论的发生,一方面缘于救亡图存运动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对世界工业化运动发展大趋势的被动反应。就目前来看,此次争论虽然没有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但是,争论中的某些观点依然对当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本文以世界历史的观点,从宏观的视角对整个争论事件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全面梳理,并对争论的现代启示意义进行了深入探讨。首先,对学术界掀起“工农立国”之争内外背景进行分析,系统阐述了当时世界工业化浪潮对中国的影响。再次,对争论中各派的观点进行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各派知识分子为了探索中国经济的发展道路,展开了激烈的交锋。虽然各派争论的时间跨度比较大,涉及的人物观点比较复杂,但是各方的观点却有着一定的共性。最后,对“工农立国”之争的影响和现代启示意义进行探讨。这场争论传播了工业化思想,体现了知识分子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切,也引发了全社会对中国发展出路的探索。总之,在论述现代化建设中工业与农业的关系时,各派知识分子的观点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知识分子本身为寻求经济发展而做的努力也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由于各派的交锋仍是在传统的经济政治体制内的修补,因此具有一定的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更为重要的这些派别没有认识到中国发展道路的根本所在,因此无法实现其理想与抱负。事实证明,只有真正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的农村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中国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讨论和实现立国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