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篇文章应用系统评价方法评价微种植钉支抗与口外弓等传统支抗的正畸效果,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Pubmed平台、Cochrane数据库、EMBASE数据库、Ovid平台、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检索时间自建库起至2015年11月间发表的比较微种植体支抗与传统支抗临床治疗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符合要求的文献通过严格的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使用Rev Man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最终有6篇文献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收入6个临床试验,共纳入了190个错牙合畸形患者,其中有87人采用微种植钉,另有103人采用口外弓等传统支抗。Meta分析结果显示:(1)微种植体支抗对于移动上颌切牙,改善前牙突度,减少前牙覆盖的疗效比传统支抗好[P<0.0001,SMD=0.90,95%CI(0.56,1.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微种植钉支抗组相较于口外弓等传统支抗组在上颌切牙的倾斜度方面改善更为明显,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SMD=0.52,95%CI(0.09,0.96))];(3)微种植钉支抗组上磨牙前移距离比口外弓支抗组小,在改善突度方面微种植钉组优于口外弓等传统支抗组[P=0.03,SMD=-0.48,95%CI(-0.90,-0.05)];(4)微种植钉支抗组与口外弓等传统支抗组在上颌基骨对颅部的前后向位置方面没有明显区别,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70,SMD=-0.11,95%CI(-0.65,0.43)]。结论:相对于口外弓等传统支抗组,微种植钉支抗组可以使上前牙在适应症范围内发生更大范围的内收移动,并且微种植钉组磨牙前移量很小,能够提供更加稳定的支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