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生物学物种的分类作为依据,研究了菌物中心收集的部分侧耳栽培种的极性和杂交亲和性,并以此进行归类,重点进行了白灵菇杂交亲本的筛选。从分子水平验证杂合子的遗传信息分别来自于双亲,分析了杂合子的生长特性、酶活性。最后讨论了白灵菇品种改良的评价模式。 1、明确菌种的分类是进行平菇研究和应用的基础,目前国家还没有建立菌科登记的管理制度,平菇的命名一直以来都比较混乱。以交配基因型的亲和性为基准对37个菌株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试验菌株可以分为8类:平茹、凤尾菇、麒麟菇、长柄侧耳、红平菇、杂交17、中蔬98、PL新侬1#。结合凤尾菇类的子实体特征推测8个菌株可能是同一菌种或同一菌种的不同变种。 2、利用分类结果,筛选能和白灵菇、香菇进行交配的基因型,进行杂交育科的探讨,试图筛选出生产周期相对较短、品质优良的新菌株。结果显示供试菌株中都不能和香菇进行交配,而只有凤尾菇类可以和白灵菇形成锁状联合。从而确定以台湾小平菇的单孢(A2B2)和白灵菇单孢(A1B2)作为杂交亲本进行探索品种改良的体系。 3、利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初步验证了杂合子遗传信息部分分别米自两亲本,并且接近于台湾小平菇。分析了杂合子在不同的PH、温度、光照条件下和亲本之间的生长差异,比较了杂合子和亲本之间的部分酶活性的差别。结果表明杂合子表现出杂种优势,菌丝生长速度和长势、酶活性均高于白灵菇亲本。 4、分别从酶活性和形成原基以及出菇角度探讨了杂合子的评价模式,初步认为正常菌株中,CMC酶活性高、则出菇早、产量高;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