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地区的蚕业生产技术发展研究(1368-1937)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istlin_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蚕桑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最重要的副业生产,在我国长达两千多年的“男耕女织”的封建自然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即使到了近代,蚕桑生产对于太湖地区的经济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不仅如此,中国的丝绸还是中国劳动人民对世界的巨大贡献,中国是世界蚕桑的起源地。最初中国的蚕桑生产主要是集中在黄河流域,不过从唐代安史之乱以后,中国蚕桑生产的重心逐渐从北方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转移到了南方长江流域的太湖地区。宋代以后,太湖地区发展成为中国蚕桑业的中心。元代,太湖地区受到战火的破坏较小,蚕桑业持续发展。明代1368年至近代1937年日本大规模侵华之前,太湖地区尤其是湖州府一带的蚕业生产技术一直代表着中国蚕桑生产的最高水平,甚至在清中叶之前相当长时间内代表着世界的最高水平。太湖地区蚕业生产技术的发展与该地区的经济、文化的繁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蚕业生产技术的发展促成该地区经济和文化的繁荣,而另一方面太湖地区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发达的社会人文、经济条件又带动了蚕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太湖地区的蚕业生产技术从唐代开始就不断进步,只是到了清中叶之后的发展才逐渐缓慢下来,并且在明清时期已经发展到了传统蚕业生产技术的顶峰。由于西方近代科学的发展,使得西方国家的近代蚕业生产技术逐渐赶超了中国,尤其是一衣带水的日本到了20世纪30年代完全取代了中国蚕桑业在世界的领先地位。明代1368年之始至近代1937年之间的这段时间,既是传统蚕业生产技术在前代经验积累之上的大发展时期,又是传统与近代蚕桑生产技术碰撞和融合时期。本文通过这特殊一时间段内,蚕业生产技术的总结与回顾,揭示了蚕业生产技术发展的规律。论文分为六章四个部分。首先,重点介绍明代开始1368年到近代1937年太湖地区蚕桑业生产的概况:明代到20世纪20年代之前,太湖地区的蚕桑业生产持续繁荣,蚕桑区不断扩大;20世纪30年代开始普遍衰落。其中第一部分涉及当地的农业生产概况,为蚕桑业的生产做了铺垫。其次,论文从蚕桑生产中的植桑技术、养蚕技术以及丝织生产技术三个方面来展示明代到近代1937年以来太湖地区蚕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从时间上来体现蚕业生产技术发展的过程,体现传统蚕业生产技术到近代蚕业生产技术的演变过程。历史事物从来就不是一个割裂的个体,因此蚕业生产技术从古代到近代,从传统到科学的发展过程,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在长达五六百年的时间内,太湖地区蚕业生产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样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之中,太湖地区的蚕业生产技术怎样保持发展的。本文是从这样一个连续的过程中,寻找和总结出蚕业生产技术发展的规律,并且给现代蚕业生产技术乃至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以积极的借鉴作用。第三部分,论文论述了蚕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对于太湖地区的影响。最先是在经济上,蚕业生产技术的发展,不仅促使了蚕桑专业化生产的出现,而且也带动了蚕桑相关行业的兴起,例如叶市、种行、丝行和秧行等等的出现。由于蚕桑专业化生产的出现和相关行业的兴起,不但促使了丝织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而且促进了当地商品经济的繁荣,因此在明清时期形成了很多新的市镇。而手工缫丝技术的发展,又奠定了太湖地区近代缫丝业的技术基础。在蒋兆成对于明清时期杭嘉湖地区的经济研究中就提到,如果说杭嘉湖地区的经济说是蚕桑经济,一点也不为过。其实整个太湖地区的经济都是如此,只是在杭嘉湖平原表现的尤为典型。其次是在农业上,蚕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带来丰厚的利润,使得太湖地区出现了桑占粮田的情况。为了在蚕业生产中追求更高的利润收入,明末清初时期太湖地区出现了生态农业的萌芽。最后就是在文化上,明代以后,尤其是清末时期,太湖地区蚕桑类著作大量涌现。其中不但有对传统蚕业生产技术的总结之作,也有对清中叶之后逐渐传入的西方近代蚕业技术的吸收之书。第四部分,是对从明代1368年到近代1937年这段时间之内太湖地区蚕业生产技术能够不断进步的动因分析。最主要是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太湖地区小农经济的发达为其出现商品经济的萌芽做了准备,也为其出现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做了铺垫,这一切都刺激了当地蚕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商品经济的繁荣是带动蚕业生产技术发展的主要力量,蚕桑业的高额利润使得当地的百姓纷纷栽桑养蚕,加上国内外市场对太湖地区优良的生丝和丝织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多进一步促进了当地蚕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其外太湖地区蚕业生产技术得以不断进步有着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因素。经过该地区居民长期的劳作,当地的土壤绝大部分改造成为土力肥沃的水稻土。太湖地区河流密布,水资源丰富,光热雨水配合的恰到好处,非常适合农作物成长。加上当地的水利设施比较完善,而桑树是成长过程需水量大的农作物,尤其在抽叶的夏季,太湖地区的气候环境为桑树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太湖地区长期以来是中国产丝和抽税丝的重点区域,中央政府在蚕桑业方面的政策刺激了当地蚕桑生产技术的发展。太湖地区在唐代之后成为中国蚕桑业中心,在漫长的时间内形成了当地百姓重视蚕桑生产的传统和风俗习惯,这非常有利于先进蚕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除此之外,生产技术本身的内在驱动力、近代相关农业生物技术和工业技术的发展也是蚕桑生产技术进步的原因之一。最后,文章对于全文进行通篇总结,给现代太湖地区蚕业生产技术乃至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以借鉴。只有加强农业生产技术的科学研究,才是其持续进步的关键。当然蚕业生产技术发展的最终目的还是提高蚕桑生产的产品数量和质量。建立完善的商品经济流通体系,能促进和加强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文化传统和国家的政治力量对生产技术的发展的影响力作用。文化传统是内在的影响,而强有力的政权是外部支持。
其他文献
本文从中小板市场出发,详细分析了上市公司制定高分红方案的原因,及其对企业融资能力的影响并得出相关结论。
当今社会关系错综复杂,各种关系交错横生,而在高校教育中师生关系当仁不让的占据着首要位置,同时也是一组最基础的人际关系,不容小视。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
作为国家重要的经济执法机关,税务部门承担着重要的职责,而税务人员作为税务部门的一线工作人员,直接与纳税人接触,掌握着一定的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容易滋生腐败,发生职
现代保险业发展的实践表明,保险中介是保险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是保险市场深化的必然结果。作为保险中介三驾马车之一的保险经纪人,不仅是保险市场上连接保险供
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高速铁路、公路的建设如火如茶,社会发展带给我们诸多便利,但是交通噪声的污染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为了保证舒适的生活和工作
酒广告是当下国内电视媒体上较常见的广告,其出现的频率、传播的形式与当下社会的文化背景有较大的关联。一方面是独特的社会背景造就了酒广告在国内媒体上的独特地位,另一方面
抗菌肽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生物体中的小分子多肽,具有抗菌活性强、抗菌谱广、合成和杀菌速度快、不易产生耐药性等特点,有望成为新一代的抗菌制剂。罗非鱼长期生活于富含各种各
该文运用眼动仪对中国大学生在快读阅读英文文本时,其眼动特征与阅读成绩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平均注视时间、第一次注视时间、眼跳速度、眼跳次数等方面,高低分组
"公共支出不断增长"的瓦格纳法则,已经经过近两个世纪的实践证实,而瓦格纳法则的实现过程与政府财政收入之间是同步还是非同步,这一问题理论上缺乏论证、实证上没有检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