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回顾分析骶骨脊索瘤靶血管栓塞后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1994年1月~2006年9月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骶骨脊索瘤患者中,资料完整的30例。其中男13例,女17例,初次手术患者22例,外院术后复发来我院再手术的患者8例,手术时平均年龄48岁(22~73岁),术前均用明胶海绵进行选择性动脉栓塞,栓塞后平均1.5天内行骶尾部后方入路手术。记录各例患者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并观察患者二便功能和肿瘤复发情况。结果:30例患者瘤体均顺利切除,术中出血量大大减少,平均1200ml(200~4500ml),平均输血量1080ml(0~4000ml),术后平均引流量650ml(400~1250ml),平均随访时间44.6个月(6~144个月),死亡2例(6.7%)。在我院完成初次手术的22例患者中,复发8例(36.4%),外院术后复发再手术的8例患者中,4例再次复发(50.0%)。4例保留双侧S1~3神经根及5例保留双侧S1、2一侧S3神经根的患者术后膀胱排尿功能及肛门排便功能基本正常,8例保留双侧S1、2神经根的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膀胱排尿功能及肛门排便功能障碍。8例保留双侧S1神经根的患者、3例保留双侧S1加一侧S2神经根的患者及1例保留单侧S1、2神经根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二便失禁现象。1例双侧S1~5神经根切除的患者,接受结肠及输尿管造瘘手术。结论:靶血管栓塞后手术治疗骶骨脊索瘤,可有效地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手术的危险性,增加肿瘤切除率和彻底切除的可能性,是十分有效的方法。即使是肿瘤较大的患者,切除范围要达到S1或S2水平,后方入路仍能完成手术。在尽可能彻底切除肿瘤的前提下,保留S1~3神经根者,术后疗效满意率高。目的:探讨影响骶骨脊索瘤患者术后持续无瘤生存期(continous diease-free survival time, CDFS)的因素。为今后预防或延缓骶骨脊索瘤术后复发,延长术后CDFS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994年1月~2006年9月间在我院完成初次手术的骶骨脊索瘤病例,资料完整的22例。收集上述患者的发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部位、初次手术方式、放疗、复发等资料,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其中16位患者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 )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将患者术后CDFS期作为评价术后复发情况的指标,选取上述8个因素作为自变量,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用Kaplan-Meier法绘制CDFS曲线。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果: 22例患者,末次随访时,复发8例(36.4%)。平均随访时间38.2个月(6~144个月)。统计结果显示:肿瘤部位位于S3以上的患者,术后中位CDFS期52月,肿瘤部位位于S3及S3以下的患者,术后中位CDFS期82月;囊内切除手术组患者术后中位CDFS期24月,边缘切除手术组44月,扩大切除手术组82月;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高表达组术后中位CDFS期22月,低表达组58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高表达组术后中位CDFS期22月,低表达组58月。不同肿瘤部位组、不同手术方式组、PCNA低表达与高表达组,bFGF低表达与高表达组之间术后CDFS期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值分别是0.026,0.003,0.044,0.030。结论:肿瘤部位越高,PCNA、bFGF表达越强,患者的术后CDFS期越短。扩大切除术有利于降低术后的复发率,延长术后CDFS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