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离脂肪酸受体1(GPR40)MAPK信号通路与内吞机制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pwxlw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脂肪酸不仅仅是人体的能量来源,同时也参加一系列的生理活动,比如免疫反应和胰岛素分泌。2003年,三个独立的研究小组发现一系列的中长链脂肪酸能够激活孤儿G蛋白偶联受体GPR40。紧接着GPR40被命名为游离脂肪酸受体1 (FFAR1). GPR40仅在高浓度葡萄糖的存在下能够促进胰岛β细胞葡糖依赖性的胰岛素分泌,从而降低了低血糖的风险,因此成为非常重要的治疗2型糖尿病的靶标。了解调控GPR40的信号通路为GPR40生理功能的阐述及糖尿病的药物设计提供理论的基础。因此我们的研究着力于研究GPR40受体激活后内吞的转运机制。我们构建了融合GFP的表达载体,并筛选得到稳定表达GPR40-EGFP受体的单克隆HEK293稳定细胞株。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发现,GPR40-EGFP主要分布在细胞膜上,也有很大部分位于胞内。在配体100μM LA的刺激下,受体分布发生改变,集中到细胞核周围,成点状聚集分布。后期研究发现GPR40的内吞主要通过clathrin依赖型的途径并受arrestin-3的调控。有趣的是,我们发现GPR40受体的本底细胞内表达水平很高,而clathrin和arrestin-3的knockdown并不影响GPR40受体的本底性内吞,暗示GPR40受体配体依赖性和不依赖性的内吞机制并不相同。所有的G蛋白偶联受体都能够促进MAPK的信号级联反应,参与调控细胞增殖和凋亡。促分裂素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 MAP激酶,MAPK)链是真核生物信号传递网络中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中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ERK)为MAPK家族重要成员。ERK1/2信号途径对细胞的分裂、迁移和细胞凋亡等起到调控作用,如GLP-1受体信号转导能够通过ERK1/2途径抑制胰岛β细胞的凋亡。糖尿病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胰岛素β细胞的损伤,因此,研究GPR40如何调控ERK1/2途径以及ERK1/2途径是否参与胰岛β细胞的增殖和凋亡过程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第三章的实验研究中,我们着力于解决GPR40介导的ERK1/2磷酸化。通过利用稳定转染GPR40受体的HEK293细胞和内源性表达的β-TC-6细胞,我们发现在HEK细胞中,LA能够通过Ca2+/ PKC和Gi途径激活ERK1/2。考虑到脂肪酸受体的同源性,我们的研究也会给脂肪酸受体家族的其他受体提供参考和依据。
其他文献
高中学段的教学中,如果把“亲其师而信其道”理解成一种因果关系的话,说成“信其道而亲其师”更切合实际一些.教师要想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信任和喜欢,首先必须要有良好
第一部分,OrexinA对大鼠内侧内嗅皮层深层神经元的调节作用及其离子机制研究  目的:内嗅皮层深层神经元在学习记忆的巩固以及空间认知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观察促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