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DP晶体加工缺陷诱导激光损伤及其修复后光传输性能研究

来源 :杨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aw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世界各国对清洁能源都提出了迫切需求。惯性约束核聚变(Inertial Confinement Fusion,ICF)是一种清洁、理想且热核可控的新能源获得方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强国争相研究的重大前沿科学研究领域。磷酸二氢钾(Potassium Dihydrogen Phosphate,KDP)晶体材料具有透光性能好、非线性转换效率高和单晶生长尺寸大等独特优点,常作为大型激光驱动ICF装置内部光电开关和倍频元件使用,是ICF工程中不可替代的光学元件。现如今,工程大口径KDP晶体元件均采用超精密单点金刚石飞切(Single Point Diamond Flycutting,SPDF)加工工艺制备。然而,由于KDP晶体材料软脆、易开裂,且对温度变化敏感,其加工表面不可避免地产生缺陷,这些缺陷在强激光辐照下极易诱导激光损伤,并且在后续激光脉冲辐照下尺寸迅速增长,最终造成整个光学元件报废。尽管微铣削修复方法作为减缓晶体元件表面损伤尺寸增长最有前景的加工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元件抗激光损伤能力,但是现阶段晶体元件表面激光损伤问题依然是限制ICF系统输出能量提升的关键。本论文以KDP晶体超精密SPDF加工过程中引入的裂纹、凹坑、划痕和凸起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物理场耦合数值模拟与激光损伤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开展晶体表面微缺陷诱导激光损伤机制及其修复轮廓对激光传输性能的影响研究。KDP晶体表面加工缺陷诱导激光损伤初期能量沉积过程影响晶体激光损伤阈值,为了理论研究激光损伤初期能量沉积机制,以元件加工表面缺陷光学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表征结果为基础,分别建立了裂纹缺陷和凸起缺陷激光辐照初期能量沉积计算模型,分析了晶体表面缺陷在激光辐照初期光强增强以及自由电子激发过程,结合自由电子逆韧致辐射和非辐射弛豫理论,阐明了激光能量沉积机制及其对损伤发起的贡献。搭建了时间分辨泵浦-探测系统,利用激光损伤超快探测实验捕捉激光辐照初期晶体表面缺陷附近能量吸收阴影图像,验证了缺陷诱导激光损伤初期能量沉积仿真结果。求解了晶体表面不同形貌特征缺陷对激光能量沉积影响,通过解析晶体表面微缺陷与激光损伤初期温升映射关系,总结了晶体表面微缺陷对激光损伤影响的敏感尺寸范围,结果表明,开口宽度大于0.25μm或水平宽度大于0.6μm的裂纹缺陷,以及宽度尺寸大于0.3μm的凸起缺陷,在功率密度5GW/cm~2,脉冲宽度3ns的脉冲激光辐照下,极易诱导表面激光损伤发生。KDP晶体表面加工缺陷诱导激光损伤中后期损伤动力学过程影响晶体激光损伤程度,为了研究激光损伤动力学行为及损伤形成机制,耦合晶体激光损伤过程中能量沉积、材料相变、物质流动以及应力传播等物理规律,建立晶体表面缺陷诱导激光损伤全过程动力学模型,仿真分析了强激光辐照中后期晶体表面局部损伤区域温度、流体、应力等典型物理参量随激光加载时间的动力学演变行为,并求解了不同初始温度对激光损伤后续演变影响规律,进一步探究了激光损伤初期能量沉积对损伤发起作用,获得了激光损伤临界温度阈值5000K的损伤判据。基于超快探测装置,捕捉了晶体表面预置缺陷诱导激光损伤超快瞬态过程,通过激光损伤演变过程中能量扩散、物质喷溅、应力波形成、裂纹扩展等动态行为实验探测结果,验证了表面缺陷诱导激光损伤动力学行为演变过程仿真结果的有效性。KDP晶体飞切表面激光损伤形貌探测结果证明了激光损伤动力学过程温度、流体等物理参量对损伤发展与形成机制影响。KDP晶体表面微铣削修复轮廓近场光传输性能影响修复元件抗激光损伤能力,为了研究修复表面对近场激光传输性能影响,建立了晶体表面球面型、高斯型和圆锥型三种典型修复轮廓对晶体内部激光传输性能影响仿真模型,解析了晶体表面修复点不同结构参数对晶体内部光强增强影响规律,发现宽深比大于6的修复轮廓可用于晶体表面微铣削修复。设计KDP晶体表面修复轮廓激光损伤阈值测试实验,损伤阈值实验结果与晶体内部光强增强仿真结果变化规律一致,验证了晶体表面修复轮廓对近场激光传输特性仿真结果的正确性。KDP晶体表面修复轮廓不但会对近场光传输性能产生影响,还会造成下游远场光场调制,对下游光学元件产生损伤威胁。为了研究修复表面对远场激光传输性能影响,基于电磁场标量衍射理论,建立了KDP晶体表面修复轮廓对下游远场光场调制数值求解模型,解析了不同修复轮廓形状、尺寸等结构参数对下游远场光场调制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当晶体表面修复轮廓宽深比小于30时,调制主峰值不会对下游远场光学元件造成激光损伤影响。通过晶体修复表面下游光学元件激光损伤实验和下游光强探测实验,证实了下游光场调制仿真结果正确性。研究结果为工程晶体元件的有效修复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参考。
其他文献
氮杂稠环芳烃化合物由于其独特的光电性能,已广泛应用于有机场效应晶体管、有机发光二极管和有机太阳能电池等领域。科研工作者对线型氮杂稠环芳烃分子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却忽视其异构体非线型氮杂稠环芳烃分子,而后者结构中存在两个Clar六隅体,因而表现出更加优异的稳定性。但是,在这一新兴领域有着诸多问题需要解决,例如分子不易合成、种类较少、应用范畴较窄以及构效关系不明确。所以本文紧密围绕非线型氮杂稠环芳烃分子
学位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PEMFC)作为一种清洁又高效的能源转换装置,是传统内燃机的理想替代者。以PEMFC为动力的氢氧燃料电池汽车以其无污染、高功率、加气速度快等优点被认为是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燃料电池汽车在实际应用中采用空气代替纯氧气作为阴极燃料,空气中的杂质气体SO2会强吸附在PEMFC阴极的氧还原Pt基催化剂的表
学位
近年来,表面化学在构建新功能纳米材料方面,已经成为科学技术领域关注的研究热点。羧酸可以作为氢键的给体或受体利用氢键在表面构建各种新奇的组装结构;而且由于其在表面化学反应中的副产物容易从表面脱附,羧酸分子也可以通过各种表面化学反应构建新型纳米材料。但是,目前对于羧酸在表面的组装结构更多的是研究其形貌、影响结构的因素及主客体化学,对于羧基氢键构建的组装结构对金属表面态电子的影响仍然没有研究。而且金属表
学位
《洗象图》之“洗象”由于与“洗相”同音,被赋予丰富的佛教意涵。《洗象图》作为一种佛教绘画主题,自张僧繇、阎立本时出现,明清不断演化、颇为流行。文章首先研究洗象风俗,深入剖析宗教因素或者玩古之风对于绘画观看欣赏的影响,并且对具体的《洗象图》画作进行阐释,深入分析《洗象图》的故事寓意,追溯粉本类型,讨论《洗象图》题材画作风格的辗转流变,探究“洗象”图式在各时代的逐步演化脉络。《洗象图》的每一次再创作,
学位
贫困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近年来,中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2020年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任务。总结中国扶贫开发工作的成功经验和特色做法对防止规模性返贫和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扶贫瞄准精准化和贫困识别多维化要求从微观层面和多个维度分析中国农村地区贫困问题,中国农村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要求动态分析中国农村地区贫困问题。本文以中国农村家庭为研究对象,以生计策略和生计资本为切入点
学位
“番界”是理解台湾历史发展图景的重要向度。“番界”是一条游移的文化、地理和族群意义上的分界线,是清朝经略台湾的内部区划。作为清朝边疆治理的政策设计,“番界”政策是借鉴内地传统治边理念的结果,折射出清朝边疆治理的整体性格局,同时决定了从边疆到边疆脉络中阐释台湾“番界”的研究范式。台湾“番界”开禁亦有其自身的沿革路径,与地理环境、族群力量博弈、官方政策调整之间互动影响,进而塑造了台湾区域社会独特且动态
学位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处理器芯片作为智能化设备的核心部件,其安全性是整个网络安全体系的基石。缓存弥补了处理器运算速度和内存访问速度的差距,是现代处理器普遍采用的经典设计。然而,缓存时间侧信道攻击能够利用不同缓存层级和内存的访问延迟差作为信道,观测受害程序运行中的缓存访问模式,窃取系统中未授权的敏感信息。不仅如此,以“幽灵”、“熔断”为代表的推测执行漏洞也将该攻击视为信息泄露链中的重要一环。不断增加的安
学位
新一代高性能航天重大武器装备的发展,促进了第三代新型反向式行星滚柱丝杠副(Inverted Planetary Roller Screw Mechanism,IPRSM)传动技术的发展,使其已逐步替代第二代滚珠丝杠副成为航天航空领域重大装备高集成度机电作动器(Integrative Electro-Mechanical Actuator,IEMA)的理想传动部件。但目前IPRSM仍按常规方法设计,
学位
红外诱饵弹是能够直接影响红外制导武器作战效能的重要干扰武器,为保证进攻武器的命中率,需要建立准确的红外诱饵弹仿真模型对红外制导算法进行测试。现有基于有限体积理论的红外诱饵弹仿真模型,因过度简化物理过程,导致仿真结果误差较大。针对这一不足,本文提出将离散相(DPM)模型理论与烟火剂燃烧反应动力学模型进行融合的方法。建立一种基于燃烧相DPM理论的红外诱饵弹仿真模型,提高了模型的准确性。以此为基础,搭建
学位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人类开始重视对特殊环境作业机器人的研究。空中机器人由于活动领域广,地形限制小等特点,是特殊环境作业机器人的一类典型代表。四旋翼无人机是目前为止应用最为广泛的空中机器人,其具有高机动性、高效率、高适应性等特点,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和民商领域。目前,关于四旋翼无人机的控制研究已经出现了较多的理论成果,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控制的稳定性、快速性和抗干扰能力。然而在实际应用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