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后期美国大学本科课程领域消费主义倾向研究

来源 :华东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long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科课程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直接载体,是提高大学教育质量的关键。从美国大学发展历史来看,大学本科课程的设置一直是美国高等教育界争论的热点。 20世纪中后期美国社会逐步发展成为成熟的大众消费社会,消费主义作为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以其隐蔽性特点向社会弥散,在教育领域把经济价值绝对化的观念影响越来越广泛,学生消费主义理念在大学里彰显。这种理念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问题上更重视知识的交换价值,不论是用以交换来恢复劳动力的知识,还是用于投资的知识,知识的可交换性是最重要的。知识为了出售而被生产,为了在新的生产中增值而被消费,知识不再以自身为目的,它的目的是为了交换。 20世纪中后期的美国,大学本科课程领域消费主义倾向主要表现为:课程目标定位短视性、功利化,追求高深知识的目标在大学变得模糊,学习不仅是为了扩大知识面和追求美好高尚的真理,也不仅是为了学术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习得专业实用知识和养成专门技能受到更多的重视:职业训练性课程备受青睐,课程设置对自然科学、经济学科的重视远远超过文学、哲学等学科,人文学科萎缩,人文价值在高等教育课程中失落;学生的决策权和选择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课程的组织上出现了“拼盘”式的现象,课程内容破碎、不连贯;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成为自由的购买者,教授则是知识的贩卖商;学生的成绩更多的被看作是毕业求职时交换一个理想工作、获得奢靡生活的砝码,学费则被分配在每门课程的学分上,明码标价。 反智主义奠定了消费主义倾向在美国大学本科课程领域出现的文化基础,同时校际间的竞争,尤其是生源竞争激发了消费主义的发展,而课程决策方面学生权力过大则使课程领域消费主义倾向的出现成为应然。尽管消费主义倾向在大学本科课程领域的发展使得课程发展更具灵活性和适应性,学生的权益受到了空前的关注,但是这种倾向对本科课程自身建设带来了一定的破坏,而且导致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致使学科发展失衡,同时冲击了学术至上原则,大学不再是为知识本身而追求知识的天堂。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惊人,日益与国际接轨,高校不同程度的卷入了市场经济大潮之中,消费主义在大学的影响日趋明显,因此对美国大学本科课程领域中消费主义的研究分析可为我国高等教育课程建设提供有益借鉴,在大学本科课程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中我们要重视人文学科的价值,坚持大学研究高深学问的使命,正确看待学生的权益,慎重对待学生评教。
其他文献
黄慎(1687-1768),字恭寿,一字恭懋,号瘿瓢子,又号东海布衣,“扬州八怪”之一。善画人物,神仙僧道,文人高士,村童渔夫。寥寥数笔,往往传神。其草书落款,亦是一绝。黄慎留下的
最近这段时间,国内赛车以及相关活动非常繁多,圈内同行们忙得不亦乐乎。就拿6月份来说,除了备受追捧的法国勒芒24小时耐力赛之外,国内的活动既包括新疆环塔、中国拉力锦标赛(
体育是志愿服务最活跃的领域。在发达国家,体育和休闲机构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志愿者,体育志愿者是构成体育、运动与体闲领域中具有极高价值的人力资源。国内对体育志愿服务的研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高二英语阶段性复习,在边学习新知识,边巩固的过程中,进行有效教学。 Teachers in teaching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high school English stage re
长期以来,教学是以统一授课的模式进行的,同一个班级里,由于学生本身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教学完成之后,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各有不同,其知识掌握程度参差不齐。教师的课堂教学时间有限
人类思想的传播是通过各种媒介进行的,同时,媒介的发展也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价值观念,并对学校教育模式产生深刻影响。从印刷术发明开始,人类文化的传播一直
本论文依据国内外有关文献和已有的研究经验,自编了教师互动行为问卷,分析了教师互动行为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小学生感知到的教师互动行为在性别、学习成绩、空间
近年来,由于受普通高中的扩招等因素的影响,中职学生不仅出现了基础层次相差甚为悬殊,而且在求知态度、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差异更为明显的现象。这给中职教育提出了新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日益更新,我国大众文化产品中的价值观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流行歌曲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其歌词作为歌曲内容表达的载体,更能反映出
“所谓文玩,是指文房四宝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器玩。林林总总,举不胜举,大致以小巧雅致、器型多变见长。文玩与石玩,有许多相通或是相似的地方。比如砚和印,多取材于石头,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