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铟、氧化铈负载催化剂二氧化碳加氢研究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l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积累,引发了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环境问题。CO2的转化利用,特别是加氢合成燃料,正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本论文针对氧化铟、氧化铈负载催化剂CO2加氢反应催化体系开展实验和理论研究。利用氩气放电冷等离子体技术制备了Ni/CeO2催化剂,其在低温和大空速下具有优异的二氧化碳甲烷化活性。反应过程中的活性位点进行了研究,发现镍在反应过程中为金属态,而氧化铈为部分还原态。此外,相比于焙烧分解法制备的催化剂,等离子体技术制备的样品中Ni纳米颗粒分散性更好,与载体的相互作用更强;而载体氧化铈在还原和反应过程中也表现出更高的氧空位浓度。这些均有利于低温下H2和CO2的活化,同时促进表面上中间产物的加氢过程。除了CO2甲烷化,这种简易的制备策略同样可以应用于甲烷重整,合成气制甲烷等反应中。使用多肽辅助的室温电子还原技术制备了Pd-P/In2O3催化剂,在CO2加氢制备甲醇的反应中表现出高于普通方法制备的催化剂的活性。表征结果证明Pd-P/In2O3催化剂中Pd颗粒分散性更好,产生了更多的Pd-In2O3界面,且可以抑制Pd In合金的生成,表现出优异的氢气解离能力。此外,载体In2O3表面也具有更多的氧空位,使其具有更强的CO2活化能力。而由肽模板带来的N掺杂则降低了CO2加氢反应的能垒,使得反应更容易进行。制备了Au/In2O3催化剂,发现其具有优异的CO2加氢制备甲醇催化活性。经过一系列原位表征,发现催化剂具有很强的金属-载体相互作用,在反应条件下的活性相为Auδ+-In2O3-x界面。带有部分正电的Auδ+可以解离活化氢气,而Auδ+-In2O3-x界面则可以活化CO2。两者协同作用,最终反应得到产物甲醇。此外,还研究了催化剂还原气氛下高温失活的机理,即载体表面的氧化铟被彻底还原为一层无定形的金属态In,覆盖载体氧化铟的表面和Auδ+-In2O3-x界面,使催化剂失去活性位点而失活。基于密度泛函理论,构建了Au4/In2O3(110)模型催化剂体系。从理论上论证了带有部分正电的Auδ+团簇为H2分子的活化解离提供了可能,而Au4/In2O3模型的界面则为CO2分子活化提供活性位点。这样界面和Au团簇在反应中起到了协同作用,H2不断被Au4团簇解离活化,并传递到被吸附的CO2上,使得加氢反应在界面处顺利进行。反应机理研究表明,在Au4/In2O3模型催化剂上CO2加氢生成甲醇主要通过HCOO路径实现,其中相比于H2COH路径,H3CO路径更容易进行;HCOO是重要的中间产物。
其他文献
以木质纤维素生物质为原料生产的木质纤维素乙醇能量密度适中、便于存储和运输、易于生产且容易和石化燃料混合,是一种重要的可再生清洁能源。纤维素乙醇生产流程工艺虽然已
本论文以氨基酸和短肽类衍生物为研究对象,合成了新型的自组装分子:二茂铁-氨基酸/短肽、卟啉-氨基酸,并设计了自组装和共组装体系。通过从自然界获取灵感,开发了光引发的聚
近年来,配位聚合物的结构多样性以及它们在电、光、吸附/分离、磁性和催化等方面的潜在应用引起了科学家们极大的兴趣。本论文选用分子量较小的有机配体氰基乙酸、卡龙酸酐(DO
有机场效应晶体管作为有机集成电路中最重要的基本单元之一,在柔性显示、集成电路以及传感等方面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有机半导体作为有机场效应晶体管中最核心的部分,其
植物沉积物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PSMFC)是近年来新兴的降解沉积物污染物同时获得电能的绿色修复技术。针对PSMFC阳极传质缓慢和降解有机物效率偏低的问题:优化了植物和阳极位
气-液-固三相流化床在过程工业具有广泛的应用。但是,其内部多相流动结构的复杂性制约着该类反应器的科学设计放大、优化操作以及有效控制,有必要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对其进行
在国家生态文明观的指引下,生态旅游在我国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在规划实践中,由于缺乏理论指导,产生了概念泛化、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而生态旅游目的地,大多数位于我国
锂硫(硒)电池具有高的理论能量密度,是极具发展潜力的下一代储能器件。但可溶性中间产物穿梭效应及活性组分缓慢的氧化还原动力学导致电池容量低,循环寿命短,严重限制了锂硫(
氨气选择性催化还原(NH3 SCR)是目前机动车尾气脱硝(NOx)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其核心是高性能SCR催化剂的开发。铜基菱沸石型小孔分子筛(Cu/SAPO-34和Cu/SSZ-13)自2009年进入科学家的
烯烃与极性单体直接配位共聚,是制备功能化聚烯烃材料的最理想途径,也是高分子化学领域最具挑战性的课题。截至目前,烯烃与极性单体配位共聚的主要进展,是用?-双亚胺阳离子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