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铁离子和pH值检测的丹磺酰类荧光探针的合成与识别性能研究

来源 :华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m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较于其他分析检测方法,荧光探针分析法因其具有便捷、高选择性、高灵敏度,以及可以实时原位检测等诸多优点,在生物学、化学、环境学以及医学等领域中的研究与应用越来越广泛。本论文以丹磺酰基为荧光发色基团,分别以组氨酸和三乙烯四胺为受体,设计并合成了两种荧光探针。通过核磁共振波谱、质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等研究方法对产物进行表征和性能研究。主要内容如下:  (1)合成了一种pH型荧光探针—双丹酰三乙烯四胺(简称DTD)。该探针分子以具有亲水性的三乙烯四胺为受体,能够在pH值为5.81-7.21的范围内高灵敏地检测水溶液的酸碱度,同时溶液的荧光颜色也由淡黄色变成亮绿色。计算得出DTD在pH值为5.81-7.21的范围内的pKa值为6.44,说明DTD可以在弱酸性条件下对环境pH值进行检测。通过核磁共振波谱、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分析方法分析了其识别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在DTD从酸性到碱性的过程中,DTD分子中磺酰胺上的氮原予以及三乙烯四胺上的氮原子均发生去质子化作用,使得丹磺酰基团上推拉电子作用增强,表现出荧光峰蓝移并增强识别现象。  (2)合成了组氨酸修饰的Fe3+荧光探针—双丹酰基组氨酸(简称DHD)。该探针以亲水性氨基酸—组氨酸为受体,能够在水溶液中对三价铁离子表现出高灵敏度、高选择性识别,且具有很强的抗离子干扰能力和荧光恢复能力。通过核磁共振波谱、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分析方法分析了其识别机理。实验结果表明:探针分子DHD以1∶1的结合比与Fe3+相互作用,当具有拉电子作用、顺磁性的Fe3+与组氨酸上供电子的氮原子作用以后,破坏了丹磺酰基团电子推-拉作用,表现为荧光猝灭识别响应。
其他文献
随着国内外学者对荧光探针检测各种金属离子的关注与研究,荧光探针的检测技术日趋成熟。荧光探针是一种简单、便捷,并具有高选择性、高灵敏和非破坏性的检测方法。本论文选择芘
该文的工作内容主要包含两部分:1、取代2-萘酚的合成;2、取代2-萘酚的氧化偶合产物的合成研究.第一部分主要探讨和筛选了从3-羟基-2-萘甲酸出发,合成取代2-萘酚的各种简单、
南海地处热带,软珊瑚资源极其丰富,是世界上软珊瑚集中分布的海域之一.南海软珊瑚中存在许多结构新颖、生理活性非常好的天然有机物.对这些分合物的进一步研究对于发展海洋药
该论文包括四章.第一章为含咪唑配体Fe(ⅡⅢ)、Cu(ⅠⅡ)、Mn(Ⅱ)、Zn(Ⅱ)、Ag(Ⅰ)配合物最新研究进展的综述.第二章描述Zn(Ⅱ)、Cu(ⅠⅡ)与1-甲基-2-羟甲基-咪唑(MIMOH)、1-[
该文共合成了14个新化合物,其中包括了4个烯丙氧基代茂配体(1-4),1个取代三氯一茂锆化合物(7),1个茂钛氧杂环化合物(6),2个取代二氯二茂钛化合物(8,9),4个取代二氯二茂锆化合
该文首次采用化学沉淀法对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keggin结构多金属氧酸盐纳米粒子的合成进行了尝试,得到了六种多酸阴离子与三己二胺合钴(Ш)离子(D、L)的纳米粒子.并通过红外、
在分子反应动力学领域.立体化学动力学的研究在近些年来已经成为比较活跃的一个分支.该论文以立体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研究为中心,进行了实验和理论方面的研究.在实验方面,碱土
随着移动终端的飞速发展,现代人们生活频率加快,移动办公为人们提供了便利的同时也为现代显示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液晶显示屏已不能够满足室外使用的需要,全反射式显示
分别采用溶胶凝胶方法,固相合成法,燃烧法,均相沉淀法在不同的铝酸盐中研究了稀土离子的发光性质及稀土离子之间的能量传递.并对各种方法合成的稀土铝酸盐的发光性能进行比较
内源性雌激素不但对女性性器官、乳腺及其它性征的发育和保持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人体其它组织如骨骼、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和保持也十分重要.妇女绝经后,由于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