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集体福利到国家供养:农村五保供养变迁的逻辑——以生产社会化为分析视角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wei_j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政府为照顾缺乏劳动力或者完全丧失劳动力、生活没有依靠的老、弱、孤、寡、残疾的人员,先后借助生产队、生产大队、村集体对其生产上和生活上给予适当的安排和照顾,保证其基本的吃、穿和柴火的供应,保证年幼的受到教育和年老的死后安葬,使其生养死葬都有依靠;2006年中国政府又将农村五保供养纳入公共财政,为五保供养的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因此,这标志着五保供养制度从集体福利转向国家供养。   本文借用社会化小农的分析框架,以生产的社会化为发展脉络,历时性地考察了建国后农村五保供养的演变历程。依据五保供养资金的来源及责任主体,将这一过程分为两大阶段、四个时期,即:集体福利阶段(合作化生产时期、村提留乡统筹时期)和国家供养阶段(农村税费改革时期、后农业税时期)。最后得出,五保供养制度从集体福利过渡到国家供养的内在逻辑,在于农业生产方式的社会化。建国初期,五保供养享受集体福利,仍属于传统农业社会的道义救助。根本原因在于集体劳动事实上是放大的家庭劳动,五保供养的产生没有摆脱传统习惯的约束;人民公社的解体、分田到户的推行,以及村提留乡统筹的实施,五保供养资金的来源是农户。由此可见,此阶段的五保供养仍享受着集体福利。随着农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户生产的成本日益增加,社会(市场)风险难以预测,货币收入极其有限。村提留、乡统筹等农业收费制度已不适应农业发展,中央政府为减轻农民负担,先后推行了农业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使原本享受集体福利的五保供养,完全由国家财政供养。  
其他文献
当今国际和区域社会的综合竞争力比较,越来越表现为人才资源的竞争,尤其集中表现为科技人才这一重要战略资源的竞争上。本文以优化提升河北科技人才竞争力为主要研究目的,通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是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服务可及性,促进健康公平,解决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建设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1]。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是近十余年来中国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的重点之一,重庆市的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保障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国家和地方也颁布了各种举措。重庆市的准入标准和评审制度从2006颁
社区,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叫做村委会还是居委会,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其实都是社区。社区既可以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一个行政区域,也可以是一个文化理念的
期刊
摘 要:课上说课下聊是提高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不仅要充分利用语文课堂及其他学科课堂,还应合理利用课余时间,让小学生有足够的说聊空间,从而使其口语表达能力得到有效的训练和提高。   关键词:课上;课下;说聊空间;口语表达   口语表达能力是指用口头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以形成与人交流的一种能力。课上说课下聊实际上就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而创设。我每年给新生面谈的时候,总会发现
当前公共卫生危机频繁爆发,且发生频率呈上升趋势,这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产生了重大影响。面对公共卫生危机,提前预防是最大的智慧,而预防的重中之重便是建立危机预警机
公务员考核作为公务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务员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加强公务员队伍管理的重要手段,具有基础、导向、激励、监督的功能。通过对公务员“德、能、勤、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