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图像的去块效应的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06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数字化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各种数字图像的需求日益增长。由于图像尤其是视频图像具有信息量巨大的特点,因此在传输、存储等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数据压缩。目前,多数国际数字图像编码标准中采用基于分块的DCT变换压缩编码技术。这种压缩技术能够有效地压缩图像数据,同时容易在数字图像的解码过程中产生块效应。这种以块效应为代表的视觉降质,极大地降低了图像的主观视觉质量,因此,伴随着数字图像的广泛应用,就迫切需要有高效的、去块效应能力强的处理算法。本文以提高数字图像的主观视觉质量为目的,对去块效应算法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分类处理的去块效应算法,有效地去除了块效应、较好地提高图像了的主观视觉质量。另外,提出了一种基于时域相关性的块效应检测算法,能够有效地检测出视频序列中所存在的块效应。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系统地阐述了去块效应算法的基本理论和发展趋势,分析了目前现有的各种去块效应技术的算法思想。在分析现行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分类的去块效应算法,首先根据图像的DCT系数特性将图像分为不同的区域,接着对不同区域根据块效应强度进行不同程度的平滑,最后通过仿真证明该算法能在保护图像细节的前提下、有效地去除了其中的块效应。根据视频图像处理中块效应会随机出现在视频序列中某些帧的某些宏块边界这一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时域相关性的块效应检测算法,利用当前帧与前后帧中像素的相关性来检测当前帧中的块效应,通过仿真证明该算法能有效检测出视频序列中的块效应。
其他文献
由于受到现有硬件发展水平的制约,普通照相机拍摄的图像往往会发生欠曝光或者过曝光的现象,并不能记录人眼所观察到的场景的真实信息,其亮度、对比度、颜色等方面都受到限制
随着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大型题库系统中,能决定组卷的质量和效率的组卷算法逐渐被众多专家所关注。就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在智能组卷上许多都是采用具有很大不确定
随着移动通信市场的发展,用户对更高性能的移动通信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享受更为丰富和高速的通信业务。对于普通用户,3G的到来可以使手机的功能变得更加强大,提高工作
在过去的十多年时间,无线传感器网络引起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一个典型的传感器网络监测应用由待监测事件、大量随机散布的本地传感器节点和汇聚节点构成。其中本地
随着民航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目前空中交通管制部门和航空公司、机场各自业务相互独立,缺少有效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在各种飞行条件发生变化、航班不正常等情况下,航空公司和
3D系统不同于2D系统,它能够提供场景的深度信息,从而使人类视觉系统能够感知立体效果。准确的场景深度信息,使得3D系统能够呈现立体信息,提高观察者的立体观感体验。深度视频
近年来,作为新一代信息安全技术的信息隐藏技术已经很快发展起来,并在当代保密通信领域里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应用领域也日益广泛。数字水印是信息隐藏的最重要的一个分支,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希望计算机不仅具有智能,还能富有感情地与人进行交流。目前,人工智能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但是在人机交互中,只有机器的智能化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人们期
铟参与的4-溴-1,1,1-三氟-2-丁烯与a-烷氧基醛亚胺的烯丙化反应以中等的产率和高非对映选择性生成了高烯丙基胺3.从甘油醛亚胺和4-溴-1,1,1-三氟-2-丁烯反应制备的高烯丙基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