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作为现代社会保障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已经成为市场经济浪潮下风险管理的重要金融工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获得了蓬勃发展,各类保险的市场份额不断上升,但与此同时也在无形中诱发了保险诈骗。事实证明保险诈骗会侵害保险人和其他潜在投保人的经济利益,已经成为当前阻碍整个保险业健康发展和市场经济平稳运行的毒瘤。由于我国法治经济发展时间较短和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完善,保险诈骗在我国出现了更具隐蔽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现代社会保障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已经成为市场经济浪潮下风险管理的重要金融工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获得了蓬勃发展,各类保险的市场份额不断上升,但与此同时也在无形中诱发了保险诈骗。事实证明保险诈骗会侵害保险人和其他潜在投保人的经济利益,已经成为当前阻碍整个保险业健康发展和市场经济平稳运行的毒瘤。由于我国法治经济发展时间较短和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完善,保险诈骗在我国出现了更具隐蔽性和危害性的手段和方式。因此,如何遏制和防范保险诈骗行为,是摆在每一位法学理论和司法实务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本文以航延险领域为视角,通过典型案例和数据的归纳分析,总结我国航延险合同中获利行为的司法裁判现状和其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利用法益中心理论和犯罪构成研究方法剖析疑难点背后的法理知识,有针对性地提出司法适用建议。本文共计四万四千余字,由引言、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其中正文主要包括如下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归纳我国航延险合同中获利行为的司法裁判现状。以国家民航统计局等机构发布的官方数据及在中国裁判文书网、新闻网站所收集到的4起典型案例作为支撑,总结我国航延险险种的现实背景、获利行为的基本构造和发展趋势、司法实践中的诉辩审评近况。随着航旅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航延险产品在保险市场出现,乘客和保险公司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增加了保险公司“对赌”失败的风险,使得大量利用航班延误实施保险诈骗的“薅羊毛”案件频发。通过分析典型案情发现当前我国保险诈骗案件呈现如下特点和发展趋势:保险合同订立阶段的保险诈骗手段日益隐蔽化;时间跨度较长且往往与其他犯罪相伴而生;有集团犯罪的发展趋势且涉案金额越来越大;利用规则漏洞在偶发性非法获利意图支配下实施保险诈骗行为往往不易被发觉。以上特点决定了此类隐蔽性较强的保险诈骗行为最终只能被评价为普通诈骗罪或无罪。第二部分,总结我国司法裁判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及原因。分别从保险规则、法律规定、行为特征等社会层面和个体层面多角度分析我国司法裁判的现实困境,并且借助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经济学理论及犯罪学、犯罪心理学原理作为论据支撑。针对规则漏洞能否成为免责事由、如何准确定义保险标的、以不作为方式实施的隐蔽性行为如何形成完整的证据链、获利行为主体该如何解释等疑难问题分析其背后的争议焦点。第三部分,针对司法实践反映出的法律问题进行法理分析。通过对保险秩序、保险标的、投保人、非法占有目的等保险法专有名词的概念界定高度概括保险合同中获利行为的构成要件内容。以法益侵害性为核心,首先阐明保险合同中获利行为侵犯了双重法益(客体),其中主要法益为社会层面的保险交易诚信制度与保险业监管秩序,次要法益为保险人财产权;其次分析获利行为客观方面要件,聚焦保险标的与保险利益的定义、“虚构”的方式和内容、“不作为”欺诈的表现方式以及行为“着手”节点的界定分析通过虚构保险标的实施获利行为的性质认定即刑民交叉问题;再次从刑法保护事实状态的法益这一角度出发论证实践中存在大量非适格当事人通过保险合同实施法律规定只有投保人、被保险人等利害关系人才能实施的保险诈骗行为,其同样会对保险秩序造成严重侵害,不应当被排除在外;最后从诈骗行为本身的特点出发分析“非法占有目的”的动态辨认过程,强调保险诈骗作为普通诈骗的特殊表现形式应当具备目的要件。第四部分,提出司法适用建议。结合“民法看权利关系,刑法看事实状态”的分析思路,运用实质重于形式、法秩序统一性原则以及对价衡量说等理论,针对给我国司法实践中暴露出的上述疑难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以下四点裁判思路:第一,坚持金融秩序为主要客体的裁判立场,从事实状态认定射幸合同中获利行为实施一定会对金融秩序造成冲击;第二,明确保险标的的认定标准,在考察和分析“虚构保险标的”这一事实要件时应当坚持保险诈骗行为(定性因素)与诈骗严重程度(定量因素)的统一,运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和保险利益之保险理论对这一要件进行穿透式认定;第三,统一行为主体解释范围,遵循法秩序统一性原则对投保人、被保险人等主体进行实质化解读;第四,构建主观目的推定机制,结合对价衡量说和推定要素认定主观动机与目的,从而为实务部门对保险合同中的获利行为进行刑法定性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以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保险机制的漏洞,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
其他文献
上海金融法院于2019年发布了《关于证券纠纷示范判决机制的规定(试行)》,在我国首次确立了示范判决机制,为我国群体证券纠纷创设了一种新的解决路径。金融法院证券纠纷示范判决机制与域外示范诉讼制度不同,它是将诉讼审判镶嵌在多元调解制度中,属于调解与诉讼制度的混合物。由于该机制尚在探索中,现有研究多从制度构建的必要性等角度来论述,对该机制的具体定位及本土经验未能深入讨论。本文试通过研究示范判决机制的程序
股东压迫这一术语来源于英美法系,我国法律没有关于股东压迫概念明确的界定及其构成标准等问题的规定。虽然我国对被压迫股东受到具体、个别且非实质性损害的救济提供了多种有效的途径,但本文所讨论的股东压迫是多数股东利用公司表决权优势,单方控制公司,完全排除少数股东对公司的管理权,使得公司权力组织不能良性运作,导致公司经营管理困难,少数股东因此遭到严重且实质的重大损失。为了让被严重压迫的股东顺利退出公司,笔者
随着时代更迭,经济发展,人们依托互联网高效、便捷的使用方式,打造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兴经济模式迅速崛起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2015年“互联网+”被确立为国家发展战略,使其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平台经济、数字经济在中国得到长足的发展,改变了中国经济市场的竞争格局:在大大提高生产效率,便利人们的生活,改善群众消费体验的同时,也造就了更为复杂的市场结构和竞争环境。互联网平台企业坐拥
法律援助制度与信访制度都具有悠久历史,其中信访更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信访案件诱因在于权利遭受侵犯,而法律援助以保障权利为最高目标,基于此一致性,完善法律援助对缓解信访难题颇有助力。我国信访制度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逐步完善,《信访条例》的发布使信访制度被纳入法治范畴,更具纠纷解决能力。然而我国信访制度运行并不顺畅且存在诸多问题,信访所面临困境是内源外因双重作用的结果,其中以“信访不信诉”观念为代表
随着全球化、经济化、市场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劳动争议纠纷不断涌现,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深刻影响。我国劳动争议“先裁后审”制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在实践中,该制度逐渐暴露出许多弊端,难以切实有效地解决劳动纠纷,很多当事人对必须进行劳动仲裁才能提起诉讼这一要求感到疑惑不解,甚至不满。因此,针对我国劳动争议“先裁后审”制度进行研究,对现行制度予以完善,构建适合我国当下劳动争议解决现实需要的劳动争
为了抑制自然人失信人数的增加,我国多部门采取措施进行治理。在“一处受限、处处受限”的背景下,失信主体对信用修复的诉求强烈,为了重塑失信主体的信用形象,打通失信主体退出通道,保护其合法权益,同时缓解征纳双方之间的紧张关系,国家开始探索建立自然人纳税信用修复制度。目前我国尚未形成系统化的自然人纳税信用制度,既有的涉及自然人纳税信用管理的相关规定散落在政策性文件和各省市行政规章中,存在针对性不强、效力等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是人民币国际化框架的重要内容,人民币国际化推进多年,已经取得巨大成就。2009年中国正式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2016年人民币正式加入SDR货币篮子,国际地位明显提升。截至2020年6月底,人民币为全球第三大贸易融资货币、第四大支付货币、第五大储备货币。虽然人民币的国际化道路有明显成效,但与其他国际货币相比,国际化程度仍很低,与中国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地位不相称。2013年习近
近年来,金融科技飞速发展,广泛应用于金融行业的各个领域,电子支付、P2P网络借贷、智能投顾等众多金融创新产品应运而生。金融科技的不断创新在改善人们生活品质的同时也给传统的金融监管带来了挑战。传统的监管手段已不在适用当前金融的发展,从而世界各地的金融监管机构都在寻求一种既能有效管控风险,又能促进金融科技创新发展的监管模式。为此,英国率先推出沙箱监管模式,通过对沙箱监管模式的实践,英国取得了突出成果,
以犯罪手段实现债权行为的定性问题一直是刑法理论和实务中的热门问题,但公司股东通过侵占本公司财产的方式实现对其他股东享有的债权的行为如何定性的问题研究却较少,该问题将私力实现债权的行为置于公司这一制度框架内,往往涉及较复杂的权属关系,令实务部门困扰。司法机关在实践中多未能从本质理解公司与股东财产间的密切关系,以“公司具有独立财产”为由就轻易判定犯罪成立。这既不符合职务侵占罪本身的立法目的,也不符合我
公务员的职务与职级制度是自2015年以来为了缓解与公务员的晋升发展矛盾而制定的一项重要政策,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政策实施到县级以下部门就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基层的公务员也增加了更多的职务晋升机会,待遇与福利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2019年3月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颁布了《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规定》选择在省部级及以上的公务员岗位上全范围推行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以有效程度缓解公务员岗位晋升困难的突出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