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控制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pu0510420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老的翻译活动已有几千年历史,对社会和文化的演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的出现,翻译更是成为了文化交流和转换的重要手段。但是,纵观中西翻译史,传统的翻译研究在“忠实”、“对等”观念的束缚下,着重于语言层面的转换分析,是一种静态的文本研究,几乎完全忽视了译者主体的作用,译者成为依附原文的奴仆。这是由于中西翻译实践都是从宗教作品的翻译开始的,出于对宗教作品的敬仰,从一开始翻译理论就强调对原文的绝对忠实,这就将原作者和原文文本推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从而忽略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 在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中,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逐渐凸显,关于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从被忽略到得到确认,直到成为热点研究课题。我国在90年代也开始这方面的研究,但大多从文学作品的风格、译者个性及素质的角度研究译者主体性,较少地涉及主体间性的研究。本文正是从此现象出发,从主体间性的角度讨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和控制。 本文由引言、正文(共四章)和结论组成。 引言部分介绍了翻译主体性研究的现状及其历史发展线索、在翻译中研究这一现象的意义及本文的写作目的。 第一章把哲学主体和主体性的概念运用于翻译,并采用主体间性的概念,旨在通过主体间性来说明译者的主体性。 第二章从历史原因、现实原因和理论支持三个方面分析了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必然性。 第三章把理论和实际个案结合,具体分析译者主体性的发挥。第一节从阐释学角度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理解和表达阶段主体性的发挥。第二节把操纵理论和梁启超在翻译小说时对诗学和意识形态的操纵相结合,指出译者在文化操纵中主体作用的发挥。第三节把目的论和林纾对《伊索寓言》的翻译实践相结合,指出为实现隐含的翻译目的,译者也会发挥其主体性。 第四章从作者、读者与译者的主体间性来讨论译者主体性的控
其他文献
简单地说,心理动词就是表示心理活动的词,比如“爱、恨、怕、怒、喜、疑”等。敦煌变文中“惧怕”类心理动词众多。本文试图从词汇角度,对变文中的该类动词进行尝试性研究。
“主体定位”这一概念源于法国哲学家阿尔都塞对于“主体”、“意识形态”和“质询”等哲学概念的理解。“主体定位”是指语言通过为个人建构社会位置而试图将其转化为受控于
"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是在科学的社会影响加大,科学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互动增强情况下,由活跃在科研第一线的科学家提出来的。在科学自身和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科学
与成熟的民主国家相比,非洲国家往往出现选举失利者不接受选举结果的情况即“输家政治”,西方学者多将这归因于非洲自身原因特别是族群矛盾或冲突。本文运用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
20世纪后半叶以来,恐怖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愈演愈烈,迅速蔓延,对国际秩序构成了重大威胁,严重危害现代文明和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被称为“21世纪的政治瘟疫”。在恐怖主义汹涌的浪潮
20 世纪科举研究的演进大致可分为奠立基础、中心外移、兴盛繁荣三个阶段。总的看来是从冷寂走向热门,从制度的考证和史实的回忆走向理论的探讨,从激情的批判走向理性的判断,从幼
中国的农业设施面积逐渐增加,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但是其生境监管技术与系统尚未完备,智能化程度不高,极大地制约了农作物的高效、优质、安全和可持续生产。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农
目的探讨清醒状态下,软组织CT测量在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上气道评估中的应用价值。结合患者其睡眠监测相关指标,寻找对重度OSAHS患者上气道测量值
本文介绍以PP为基础树脂,热塑弹性体SBS为改性剂,填充填料CaCO3、滑石粉等并配以助剂所制成的母粒对HDPE的力学性能和加工性能进行共混改性。当改性母粒的加入量为30%时,改性
研究内容一18F-DPA-714对外周性炎症PET显像的价值及外周炎症对18F-DPA-714摄取的规律目的:通过建立小鼠外周性肌肉炎症模型,本部分内容主要研究18F-DPA-714,一种新型巨噬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