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动脉硬化是动脉的一种非炎症性的病变,是心血管疾病共同的病理学基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对动脉硬化的早期预防和干预,可有效预防和延缓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至今为止,动脉硬化危险因素的研究仍然是国内外研究的焦点。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baPWV)是动脉僵硬度的独立非侵入性预测指标,因此可使用baPWV的水平来反应人体内动脉硬化情况。尿酸(uric acid,UA)是人类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与众多公认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相关,但目前为止,尿酸水平与动脉硬化之间的关系尚存在争议。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华东地区农村高血压人群血尿酸水平与baPWV、动脉硬化的关系,并考察其可能的修饰因子;为进一步了解动脉硬化发生发展的机制,及制定其早期干预策略提供初步依据。研究方法:2013年7月至9月在连云港市赣榆县和东海县、安庆市枞阳县和望江县开展关于高血压患者合并相关危险因素的横断面研究。使用标准化的流行病学问卷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并获取其体格检查等相关信息。采用全自动分析仪(Beckman Coulter,USA)测量血尿酸、肌酐、总同型半胱氨酸、血脂和空腹血糖水平等。使用Omron-Colin无创血管疾病筛检仪测量baPWV的水平(form PWV/ABI,BP-203RPE;Omron-Colin,Japan)。所有参与研究的人员均进行了统一培训,并按照标准化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分别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及多重Logistic回归分析考察血尿酸水平与baPWV、动脉硬化的关联性。研究结果:本研究纳入4 278例高血压患者。研究人群的平均年龄为65.2±7.4岁,血尿酸的平均水平为321.0±88.7μmol/L,baPWV的平均水平为1 835.1±383.4cm/s,动脉硬化的患病率为47.7%。男性人群为1 268例,占总人群比例为29.6%。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了年龄、性别、体质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吸烟情况、饮酒情况、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同型半胱氨酸、肌酐、降压药使用情况等变量后,血尿酸水平与baPWV呈正相关关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血尿酸每增加1个标准差(SD=88.7μmol/L),β=20.53 cm/s;95%CI:8.54,32.51;P值=0.001)。将人群按照血尿酸水平进行三等分,与第一等分组患者(<277μmol/L)相比,第三等分组患者(≥349μmol/L)baPWV水平显著增加(β=51.24 cm/s;95%CI:23.84,78.64;P值<0.001);与之一致,按照是否为高尿酸血症进行分组,与非高尿酸血症人群相比,高尿酸血症人群baPWV水平显著升高(β=41.43 cm/s;95%CI:16.56,66.29;P值=0.001)。进一步的分层分析结果表明,在收缩压≥140 mmHg的人群中,血尿酸水平与baPWV具有更强的关联(β=35.84 cm/s;95%CI:17.80,53.75;交互作用P值=0.001)。血尿酸水平与动脉硬化患病风险同样存在正相关关系(血尿酸每增加1个标准差(SD=88.7μmol/L);OR=1.10;95%CI:1.00,1.21;P值=0.039)。研究结论:华东地区农村高血压人群的血尿酸水平与baPWV和动脉硬化呈正相关关系,在收缩压较高的人群具有更强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