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现有580多家出版社,严格说都是计划体制的产物,出版业长期运作在半市场、半计划的范围中,是行政垄断特征最为明显的行业之一,也是我国市场化进程中最迟缓的产业之一。从本质上来说,作为由13位数字组成的书号,其自身并不存在经济价值,与国际上通行的咖啡、牛奶、面包等物品编码没本质的区别,只是图书可以正式出版的标志,用来识别品种,区别定价,起到保护知识产权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本身没有什么经济价值的书号却逐渐演变成为国家赋予国有出版社的专有出版权,一种图书出版的特许标志,书号在不知不觉中已异化成一种出版资源。本文从我国出版业书号管理这一角度切入,对改革开放以来出版业内出现的“书号资源化”这一特异现象进行全面细致的梳理和解析,探索出版业行政管理改革以及出版业健康发展的有效方法和基本途径。本文研究的所谓的“书号资源化”,主要包含两层含义:(1)“书号资源化”是指我国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在实际工作中,长期以来利用对书号的发放、控制等权力将书号作为加强对出版社行政管理的手段和措施,将书号作为一种出版资源进行管理。(2)由于中国出版业实行的是审批制,在既不能合法设立出版单位,又不能通过正常途径申领书号的情况下,便形成了强大的书号需求的买方市场,书号便有了一定的附加值。因此,书号被异化为出版领域的一种稀缺资源,成为一种可以被买卖的有价值的商品。本文对“书号资源化”现象产生、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乱象乃至乱象背后的原因进行细致的阐述。通过梳理、阐述和分析,本文研究认为“书号资源化”现象产生的原因是:(1)出版的垄断性质是“书号资源化”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2)出版业的准入与退出机制的不完善,是“书号资源化”现象产生的重要因素。(3)畸形的买方市场是“书号资源化”产生的市场基础。(4)利益的驱动,是“书号资源化”现象产生的经济条件。(5)国有出版社自身发展的不足,民营书业的规模崛起,是“书号资源化”现象产生的客观条件。本文研究认为,书号制是不能废除的,图书编号也是国际规则,事实上一定程度的管制在任何国家都是必需的,从操作层面来说,对书号进行管理也是必然的。同时,因为对书号管理而带来的“书号资源化”也是暂时的,只具有过渡性质,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向健康发展中的一个在出版领域内的暂时现象。“书号资源化”也将随着中国改革的深入,随着现行体制外的职业化出版力量确定合法地位及政府给予更多的发展空间,随着中国出版业资源的市场良性配置,随着中国出版市场的健康竞争和发展,书号的“含金量”不仅会逐步减少,而且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还会最终消失。当然,我国出版业目前还缺乏完全放开的条件,而“书号资源化”的现象已成为出版业行政体制改革必须面对的一大挑战和难题。我们应将书号回归到它只是作为图书的一个编号来使用的本来意义上,而不该被管理部门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垄断在手中。应从发展的视角、从国际的视角来看待书号管理的走向。本文在分析借鉴国外出版业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基于我国国情,针对我国“书号资源化”现象提出了推进我国出版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对策:(1)大力推进出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宏观调控,转变政府职能,由审批型向服务型职能转变;(2)改革出版权的垄断制度,改变书号垄断的现状;(3)建立完善的退出机制,整合出版资源;(4)加强和完善出版业的准入制度,解决民营出版的通道问题,形成体制内外的良性互动;(5)规范各种“合作出版”行为,增设市场监管机构,加强监管;(6)健全法律管理体系,加强行业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