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革废水中的化学物质对厌氧微生物的毒性研究

来源 :陕西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g5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制革废水是一类污染负荷很高的工业废水,其特点是碱性大,色度深,臭味重,悬浮物多,耗氧量高,并含有较多的硫化物、铬和氨氮等有毒物质。目前我国制革工业向环境排放大量的废水,年排废水量达到1.5亿吨左右,年排放COD总量达到12万吨左右,使行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能否有效地解决制革废水的污染问题,已成为制革工业能否继续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对于制革废水的处理,大多采用物化加好氧的处理技术,其中较为成熟的是氧化沟工艺。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是处理有机废水的有效手段。具有投资省、能耗低、可回收利用沼气能源、负荷高、产泥少、耐冲击负荷、设施占地面积小、可以处理季节性排放的废水、工艺稳定等优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分离鉴定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UASB、EGSB、SMPA、ABR、ASBR等新技术的出现,使得原来限制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发展的瓶颈被打破。特别是随着能源危机,水质污染日趋复杂,节能、高效的厌氧处理新技术又成为新一轮的研究热点。如何利用高效的厌氧反应器处理高负荷,富含毒性物质的制革废水,就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论文针对制革废水特点,以厌氧技术应用于制革废水处理的关键点及难点为切入点,系统地研究了厌氧颗粒污泥的培养和驯化;影响厌氧消化的主要因素;制革废水中的毒性物质对厌氧消化的毒性,确定了毒性物质的毒性类型和50%抑制浓度;模拟制革废水的可厌氧降解性能和UASB反应器处理模拟制革废水的中温启动。研究结果为制革废水的厌氧处理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和指导,解决了富含毒性物质的废水如何进行厌氧处理的问题。 论文利用一般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好氧污泥作为接种污泥,以富含毒性物质的制革废水直接培养的方法培养出了厌氧颗粒污泥。并以多媒体显微镜观察了颗粒污泥的形成过程,分析了颗粒污泥的形成机理,提出厌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模式。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周左右好氧污泥开始向厌氧絮状污泥转化。在培养到15天时,污泥中出现典型的甲烷八叠球菌和鬃毛甲烷菌,菌胶团颜色变成黑色,凝聚性明显增强。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鬃毛甲烷菌逐步增多,并且和EPS相互粘结和交织,最终形成絮凝体。大约一个月后,出现细小的颗粒污泥,并相互融合逐渐长大,3个月后形成较大的颗粒污泥,5个月后颗粒污泥完全成熟,体积较大,呈黑色椭圆形。 论文采用厌氧颗粒污泥处理含乙酸盐的废水,对温度、pH、机械作用、COD负荷和污泥浓度等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提高产气量明显加大,厌氧消化反应效率更高,化学需氧量的去除率也不断提高,中温厌氧消化反应在37℃附近达到最大去除效果。温度上升或者下降会对产甲烷菌的活性产生严重影响;本实验条件下得出厌氧消化反应适宜的pH值在7.0~7.2之间。体系的pH值过高(>8.0)或者过低(>6.0),系统中微生物的生长代谢和繁殖就会受到抑制,并且进而对整个厌氧消化过程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pH偏离适宜的pH值太大,会导致整个系统崩溃;较强的搅拌作用,可以使厌氧体系内的微生物与其要降解的基质充分混合,更好地接触,从而有利于微生物更高效地消化基质,产气速率也更高;厌氧消化反应对于降解乙酸盐这样的简单物质有着很高的效率,基本都在94%以上。即使COD高达6000mg/L,去除率仍能高达97.9%。在实际的工程启动中,只要不对甲烷菌活性产生严重的抑制,应该尽可能地提高COD负荷,从而提高厌氧生物处理的实用性和经济性;污泥装载量越高,反应器内含有的微生物也就越多,各种细菌之间的协同作用也就更加显著,厌氧消化的效率也就更高,产甲烷速率也就更大。 论文用甲烷气体的产气速率来衡量厌氧颗粒污泥的产甲烷活性,以厌氧颗粒污泥处理含不同浓度毒性物质的废水,通过毒性试验和产甲烷活性恢复试验来确定毒性物质的毒性类型和50%抑制浓度。研究结果表明,低浓度的硫酸钠对产甲烷气有促进作用,高浓度的硫酸钠对厌氧消化的毒性属于代谢毒素,在本实验条件下,硫酸钠的50%抑制浓度约为19.5g/L。硫酸盐还原菌能利用氢气和乙酸等产甲烷的前体物将硫酸盐还原为硫化物,会引起与产甲烷菌对基质的竞争,使产甲烷量减少,同时生成硫化物,对产甲烷菌的活性产生抑制作用;极少量的硫化钠对于产甲烷有促进作用,不管是否调节pH值,硫化钠对厌氧消化的毒性都属于生理毒素。在本实验条件下硫化钠的50%抑制浓度约为0.35g/L(调pH值)和0.43g/L(不调pH值)。可以认为硫化物对于产甲烷菌的毒性丰要是由于产生的硫化氢造成的,它能引起细胞参与代谢的组织损伤或改变酶的性质,从而对细胞的活性产生抑制,但它们不直接杀死细胞。氯化钠对于厌氧微生物来说,是一种代谢毒素。在本次实验条件下,氯化钠的50%抑制浓度约为20g/L。高浓度氯化钠的存在能使细菌产生脱水,所以氯化钠存在并不一定会杀菌,但是会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铬鞣剂的存在会对厌氧微生物的活性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在不调节pH值和调节pH值时铬鞣剂对于厌氧消化反应的毒性作用都属于代谢毒素。本实验条件下,不调节pH值时铬鞣剂的50%抑制浓度约为3g/L,调节pH值时铬鞣剂的50%抑制浓度约为3.5g/L。在厌氧消化反应的环境中,绝大部分的Cr3+被沉淀下来,所以Cr3+对厌氧微生物显示的毒性很小;氯化铵的存在能够提供厌氧微生物生长所必须的营养元素氮,但是大量的氯化铵能能够引起微生物的脱水,同时能引起环境pH的变化。本实验条件下,氯化铵的50%抑制浓度约为14.5g/L左右。高浓度的氯化铵对厌氧消化反应表现为杀菌毒素;较低浓度的氯化钙对厌氧微生物的后期产甲烷能力还有一定的激活作用,高浓度的氯化钙则表现为杀菌性毒素。本实验条件下,氯化钙对厌氧微生物的50%抑制浓度约为9.6g/L左右。对比三种氯化物,毒性的大小顺序为氯化钙>氯化铵>氯化钠;栲胶是一种天然的植物多酚类大分子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使蛋白质发生变性,使酶失活,对整个厌氧系统产生抑制作用。本实验条件下,杨梅栲胶的50%抑制浓度为1.4g/L。荆树皮栲胶的50%抑制浓度为1.3g/L。高浓度的栲胶对厌氧消化反应表现为杀菌毒素。 论文利用厌氧颗粒污泥和模拟制革废水,研究了制革废水的厌氧生物降解性。试验结果表明,制革废水COD(化学需氧量)负荷小于9000mg/L时,制革废水中能被有效的厌氧降解。制革废水COD负荷达到12000mg/L时,对厌氧微生物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厌氧降解难以进行。在适宜的COD负荷下,制革废水具有比较好的厌氧生物降解性能。 论文研究了试验性UASB反应器中温厌氧处理制革废水的启动过程。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中温厌氧污泥作为接种污泥,在适宜的控制条件下,反应器能在50天内成功地启动,采用厌氧技术处理制革废水是有效的途径之一。废水中的大分子有机物在UASB反应器底部被产酸微生物降解为小分子有机酸,其中最多的是乙酸,其次是丙酸、异丁酸和异戊酸。小分子的有机酸通过整个污泥床被产甲烷菌利用产生甲烷气体。
其他文献
目的 探究穿刺病理诊断在乳腺乳头状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0例乳腺乳头状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0例患者经穿刺病理确诊于4周内接受病变手术切除治疗.以切除病理诊
目前国内尚无一款商用的车辆行驶主动安全预警系统用于提前预测车辆未来时刻的运行姿态,在交通事故发生前提前预警以及在交通事故发生后及时发送报警信息。为解决这一难题,本文
目的 探讨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维生素A、维生素E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160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作为研究组,另选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16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两
目的 探讨14C呼气试验联合胃泌素-17(G-17)、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及PG-Ⅰ与PG-Ⅱ比值(PGR)对健康体检人群胃息肉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960例健康体检者
说起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我们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苦恼:说明文比较好教,但是学生很难考。事实也是,我们初中的说明文课文大多浅显易懂,在教学时只要扣住说明文的几大要素就可以了,但
目的 探究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重症脓毒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54例重症脓毒血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7例.对照组患者实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
近年来超细纤维的制造及其纺织、染整和服装加工等方面都有了快速发展,其中海岛型超细纤维及其纺织品的发展最为迅速。海岛型超细纤维合成革几乎具有真皮的一切特性,并在机械强
学位
习惯对一个人的影响非常重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诸如;课前预习、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习惯,认真听讲、独立作业、课后复习等学习习惯。
贯流风叶作为空调及气体输送设备的重要零部件,其几何特性参数将直接影响空调的噪声水平及风量输送效能,因此对贯流风叶结构几何参数有着较高的要求。其中,贯流风叶的圆跳动是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