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中小学研究性课程的构建

来源 :杭州师范学院 杭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b916720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从五个方面对如何在中小学构建研究性课程作了详尽的论述.一、研究性课程定义的界定.研究性课程,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水平和条件所选择的系列研究课题、相关的思路设计、信息资料及研究态度意志、更高层次的研究意识等要素构成的研究性学习内容.二、分析中小学构建研究性课程的必要性.它既是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对中小学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小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是因为,研究型人才的研究性素质必须从小培养所决定了的.三、阐述研究性课程的目标取向.该文认为研究性课程开发的首要目标在于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其次是塑造从事研究工作必须具备的完善的人格特征;再次是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和研究技法的掌握.四、探讨研究性课程构建的基本方略.最根本的是优化教育观念;激发兴趣;积极引进探索性课题.五、初步研究了研究性课程实施的几个原则问题.教师的角色--指导与非指导相结合;学生的角色--分工与合作相结合;以及广义与狭义研究性课程的互为补充、融合.
其他文献
文化,是人类超脱动物性的一切劳动成果,是人类基本力量的体现,也可以说是人类存在的特有方式,人类的历史就产文化生成、进化和发展的历史。学校课程属于观念形态的文化。它的内容
该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王国维的教育活动.王国维处于中国教育制度发生重大变革,教育开始全面向日本学习、模仿的时期.第二部分论述王国维的教育思想.王国维重视引进西方
品格教育运动成为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学校道德教育的显著特征。社会各界对之投入了空前的热情和关注。近20年的发展使品格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逐渐丰富。本文通过对品格教
在现代教育技术指导下,教学过程各因素不断发生变化,朝着有利于知识学习的方向发展,体现了坚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意义构建,体现了坚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