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为真菌性鼻-鼻窦炎中最少见的类型,该研究以真菌性鼻-鼻窦炎为研究对象,从组织病理学基础和临床等方面系统地研究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并初步探讨其概念、早期诊断与治疗.研究方法:1、Gomori氏六胺银染色法在鼻腔、鼻窦黏膜及内容物中真菌检测方面的应用53例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取鼻腔鼻窦黏膜和内容物标本同时行GMS染色和HE染色,另取少量鼻腔鼻窦内容物行真菌涂片和真菌培养.观察组织内外真菌细胞的阳性情况及其形态特征.2、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CT特征53例术前全部行鼻窦冠状位或/和水平位CT扫描,采用骨窗(窗宽/窗位=2000/200)和软组织窗位(窗宽/窗位=300/30)扫描.记录18例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CIFRS)和35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NIFRS)患者各自的鼻窦CT特征:如病变窦别,病变窦范围、病变CT值,软组织窗位病变特点,骨窗位受累窦骨质破坏情况及特点.分析和比较CIFRS和NIFRS鼻窦CT影像学表现等.3、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临床特征和早期诊断以及治疗53例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观察和记录其临床症状、鼻内镜检查、术中所见、鼻窦CT表现、组织病理检查、治疗过程及随访疗效,以组织病理学为确诊依据,窦内病变含有真菌、窦黏膜无真菌侵犯者为A组,窦内病变含有真菌、窦黏膜亦有真菌侵犯者为B组,比较两组间上述表现的异同.结论:一、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表现为缓慢进行性组织侵犯,临床上并不少见,其早期症状和鼻窦CT表现缺乏特异性.二、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窦内病变多为泥石样物,窦黏膜多表现为中重度病变(暗红色、剧度肿胀、质脆易出血或黑色、坏死样病变).临床上可依据此2点作出CIFRS的早期初步诊断.三、组织病理标本GMS染色法是确诊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重要方法,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均显著高于HE染色.四、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治疗原则是病变鼻窦清创术加术后全身长期广谱抗真菌药物治疗.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可提高疾病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