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CO2和CH3NH2直接合成氨基乙酸在合成化学、CO2资源利用及环境保护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论文将光催化技术应用于这一反应体系,设计并应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O2和CH3NH2直接合成氨基乙酸在合成化学、CO2资源利用及环境保护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论文将光催化技术应用于这一反应体系,设计并应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金属修饰复合半导体系列材料Cu/Fe2O3-TiO2,采用DTA-TG、TPR、XRD、TEM、BET、IR、Raman、UV-vis和光催化反应等技术系统地考察了这些材料的化学组成、表面构造和能带结构及其对吸光性能、化学吸附性质和光催化反应性能的影响规律。金属修饰复合半导体材料Cu/Fe2O3-TiO2的比表面积大于80m2/g。其中,复合半导体Fe2O3-TiO2的晶粒粒径小于10nm,Cu以金属状态高度分散于复合半导体表面。材料表面存在着金属位Cu,Lewis酸位Fe3+和Ti4+,Lewis碱位Fe-O-、Fe-O-Ti和Ti-O-Ti键中的桥氧。复合半导体Fe2O3-TiO2在250400nm内具有优异的吸光性能。负载金属Cu后,其对可见光吸收明显增强,4001100nm处吸收率都在60%以上。CO2在表面金属位Cu和Lewis酸位Ti4+的协同作用下,主要形成高活性的卧式吸附态Cu-C(O)O→Ti4+。CH3NH2主要以甲基上的H吸附在Lewis碱位Fe-O-键的端氧上。光催化性能的评价结果表明:复合半导体中Fe2O3的含量对其光催化反应性能有较大影响,组成为1%Cu/10%Fe2O3-TiO2的材料性能最优。在主波长365nm、光强为0.65mw/cm2的紫外灯照射下及温度120℃、空速200h-1及原料摩尔比CO2:CH3NH2 =1:1的操作条件下,CH3NH2的转化率达到1.35%,NH2CH2COOH的选择性为92.0%。根据实验研究结果,探讨了光催化CO2和CH3NH2直接合成氨基乙酸的反应机理以及光催化过程中“光-表面-热”的协同效应。
其他文献
近年来,人们在研究过渡金属气相反应中发现基态反应物(或中间体)和基态产物有着不同的自旋态。即不遵守“自旋守恒定律”。例如前过渡金属离子Sc+-V+以及它们的氧化物和二氧化物
随着能源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以及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提高电池性能已是迫切需要。锂离子电池以其高工作电压、长循环寿命、高能量密度、无环境污染等优势而成为人们的首选。而
尖晶石LiMn2O4具有高电压、高安全性、低污染等特性使其成为新一代锂离子电极正极材料研究热点之一,但其较差的循环性能严重阻碍了其商业化进程。本文针对尖晶石LiMn2O4的特性
温差电材料自被发现以来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薄膜及微区薄膜温差电材料因适应了目前微电子系统的发展趋势而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电化学方法制备薄膜以及微区薄膜温差电材料
燃料电池技术是未来首选的洁净,高效能源技术,其中燃料电池制氢技术是其技术核心。乙醇水蒸气重整反应展现了在制氢上的优越性,是将来主要的制氢技术之一。钴系催化剂具有活
采用等温蒸发平衡的方法,针对西藏扎布耶地区的自然条件及其盐湖卤水组成,研究了四元体系Li+,K+//CO32-,B4O72-—H2O及其四个三元子体系298K介稳相平衡关系及平衡液相的物化性质。
人们选用适当的金属离子对TiO2粒子进行共掺杂的研究发现,各金属离子之间的协同作用能使电子与空穴得到有效地分离,从而具有比掺杂单一元素的光催化剂更高的光催化活性。本文首
相对于传统的多晶和非晶薄膜材料,纳米结构薄膜具有优异的磁学、光学、物理、化学和电化学特性,因而在诸多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另一方面,起源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复合电沉
次磷酸盐(H2PO2-)是化学镀过程中使用最广泛的还原剂之一。本论文使用Gaussian03W软件,采用了密度泛函理论(DFT)和簇模型的方法研究了次磷酸根在Ni(111),Pd(111),Pt(111)和Cu(111),Ag(111),Au(111
随着石油化工、医药、农药和燃料工业的迅速发展,工业废水中难以降解有机化合物的数量与种类与日俱增。特别是含有高浓度的芳香族化合物,如酚类,属“三致”物质,毒性很大,用一般生